时光回溯到今年年初。
当时,北京华创融盛公司欲推出华创融盛展示道具研发及生产项目,于是在北上广等各大城市考察建厂,多方考察无果,负责人无奈从上海坐高铁返程,想到德州有一家经销商,就决定中途下车歇歇脚。
从高铁站到经销商所在的德州经开区,一路上宽阔的马路和大面积的绿化带,让该负责人心花怒放,不禁“心动”,到达经销商所在厂区后,一交流,得知经开区营商环境更佳,该负责人决定立即对德州经开区进行考察,在一对一招商人员介绍软硬件,实地参观了经开区落地的项目后,该负责人当场决定,将展示道具研发及生产项目就落在经开区。
后来,华创融盛展示道具研发及生产项目与德州的“偶遇”在业内成为一段佳话。该项目投资2亿元,今年4月份拟在德州建厂,德州经开区积极对接,通过一系列联审联办与特事特办,仅三个月时间,已基本完成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这是经开区的一次戏剧性的招商引资,如今,在德州市“双招双引”工作方式的三个转型之下,经开区作为东部城区建设的主力军,探索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有序的招商体系,那就是“1+3+1+1”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又是如何助力东部城区发展的呢?
三年磨一剑,铸就“经开样本”
今年3月份,经开区举办了两次重大的签约仪式,有一大批符合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项目、好项目落户东部城区。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奥冠电池等56个项目建成投产,乡盛扒鸡等82个项目加快推进。其中,引进了投资80亿元的有研晶圆、30亿元的富士康、20亿元的威讯电子以及荷标温室、地平线人工智能等一批国内一流、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企业,也引进了投资219亿元的绿地金融港、创新谷和投资26亿元的太平亿康颐养、16亿元的中合农发智慧食品产业城、6.7亿元的CCAP新能源汽车“标检认”一体化等一批“国字号、央字号”旗舰型项目。
这些不俗的成绩都源于“1+3+1+1”体系。
“1”表示了1个市区两级联动的“双招双引”工作体系,解决市级项目到达东部城区后谁来对接的问题;“3”是指3个精准规范的政策体系,经开区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科技政策,为招引项目提供了可以依据的详细规则;第2个“1”是指1个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业务部门预审与专家评审双层把关的项目质量保障体系;最后那个“1”则是指项目严格把关通过后,通过联审联办等高效决策机制,促进项目高效落地。
看似晦涩的“1+3+1+1”体系三年磨一剑,大大提升了招商引资成功落地几率,成为具有经开区特色的“样本”。
经开区抛出资本“诱惑”
要想吸引项目,资本的“诱惑”是必不可少的。可不能回避的是,政府资金有限,如何盘活资本市场?在现有的情况下,如何吸引优质项目落地东部城区呢?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念的“经”。
这一系列问题确却被经开区逐一化解了。
大众网记者发现,为了念好这本“经”,经开区金融国资办公室使用基金的手段放大资本的杠杆作用,不仅能带动项目落地,还能更好地帮扶落地企业。
近日,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颁布了《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激励办法》等利好政策,对在区内设立的基金提供税收、财政扶持、资源开放、人才引进等五大类优惠政策,单支基金最高可获得1500万元的落户奖励,并享受时间为8年的经营贡献奖励。
政策一出便引发了巨大效应。数据显示,经开区共设立了总规模55亿元的7支基金,实际到位资金近8亿元,迄今为止收益率最高的项目——深华光电人工智能灯检仪市场估值已过亿。
不仅如此,经开区金融国资办公室主任任俊玲介绍,经开区还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抛出“福利”。在市级奖励300万元的基础上,区级财政再给予最高150万元的奖励,并对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审计等费用给予50%的补助。
有了这盘“活棋”,企业挂牌上市热情高涨,目前,景津环保预计将7月底登录上交所,德建建科、联合石油已在新三板挂牌,旭凯太阳能、跨洋商贸挂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2018年区级财政累计拨付企业股改及挂牌上市奖励资金130万元。
打出“组合拳”,经开区挑战“加速度”
在经开区管委会三楼小会议室的墙上,贴满了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四种颜色的圆形磁力贴,一下子吸引了大众网记者的目光。
走近一看,磁力板最上面写着“联审联办项目审批进度表”。板上共有26个项目,每个项目后面有18个空格,代表了项目立项、环境审批、竣工验收等18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磁力贴表示不同的完成进度,贴附在其相应空格上。
一图就能看出“双招双引”工作在经开区的焦点位置。每天在这张图前,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四平都会站立许久。沈四平告诉大众网记者,经开区形成了一张相互贯通、衔接有序的网,市、区部门充分发挥节点的作用,联动配合、相向而行,合力向前推进项目落地。
“先小人后君子”,经开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具有前置性,把工作做在前头,进行“吹毛求疵”式的审核,一旦认定项目,则开通各项绿色通道,不给项目添不必要的“麻烦”。
“由于前期评审较为科学、严格,只要评审通过,落地必须迅速。”沈四平说,目前,东部城区产业项目按照“提前评审、并联审批、容缺办理、限时办结”的审批机制,实行“双线并行”预审模式,即一条线走项目立项规划、施工预审流程,另一条线走土地指标申报、征收、招拍挂程序,二者并线运行,打好“时间差”,力争在土地申报批复前完成各项开工审批手续,比以前缩短了一半的时间。
这些举动,感动了无数项目负责人,让他们感受到了德州人的热情与诚意。“作为外地企业,我们对德州政府的机构设置、政策都不了解,经开区派专人进行‘保姆式’一对一服务,给我们省了不少事。”2016年落地的企业博德生物技术(德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生回忆说。
助力建设一个有“温度”的东部城区
聚集资本、技术和人才,这三大要素,经开区探索东部城区的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的落脚点,不仅让人才感受到德州的天气“温度”,更要让人才感受到德州的人文“温度”。
“我们在德州市人才政策‘黄金三十条’的基础上,出台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平台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赵兴说,为加强科技人才建设,经开区印刷了科技政策扶持汇编,方便使用者查阅。
要想让人才“扎根”德州,必须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经开区出台各项温情政策,强化招才引智,促使大批产业领军人才向主导产业集聚,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据经开区组织人事部人才办主任张剑介绍,经开区近年来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安澜产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对创新、创业人才给予资助,对能够引领我区6大主导产业发展的人才,可给予国内最优政策。同时,配合鼓励企业股改、对接资本市场、科技创新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人才、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
据了解,截至目前经开区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柔性)9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16人,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1人,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19人。
目前经开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通过“双招双引”加速产业升级,打通了东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点燃东部城区建设的“主引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