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李英富说,和记者见面时恰好遇上公司的“历史性时刻”。
8月30日,这位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院长正忙着做最后准备。第二天他和同事将提交公司成立以来首个一类创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如果一切顺利,数年内这款治疗白血病和多种淋巴癌的药物,将以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的价格在国内面世。
不止倍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都处在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转型的历史性时刻。如何释放和激发创新发展内在动力,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上半年,成都高新区规上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54%,投入强度超过4%,其中重点创新研发企业投入强度达16%,远超过A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
成都高新区是如何激励创新,快速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
问题一:“创新源头”怎么增强?
秘诀
以产业“硬环境”和政策“软环境”吸引顶尖人才“生物城有点像张名片,在美国波士顿、德国法兰克福,和当地研究者聊起来,都知道中国西部有这么个BIO-TOWN(生物城)。”当被问起对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印象时,中科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耀如是回答。
在圈内的名气,直接源于顶尖研发者的汇聚。上半年,这个由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共建的园区吸引到包括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的多个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来此参与企业研发和成果转化。截至目前,该园区已聚集起诺贝尔奖获得者团队4个,魏于全、张兴栋等两院院士团队3个,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团队26个。
对生物医药产业而言,“人才”是增强创新源头的关键。生物产业具有明显的人才依附性,资金、项目都追随人才这个创新“第一资源”而流动。
问题是,顶尖人才如何被吸引到这里来的?
决定将在中国的第一个研究所放在成都之前,科恩伯格教授问了不少人。“我从来这儿的企业和学者口中了解到,这里条件非常适宜创业,包括基础设施、人才和商务成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邵斯达克则提出,成都高新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理解与规划是清晰、有远见的。
除了适宜人才大展身手的产业“硬环境”,成都高新区还有政策“软环境”:对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来此开展技术攻关并进行成果转化的,给予团队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还有在落户、融资理财、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
有了人才是第一步。如何推动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将人才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动力?根据上半年该区生物产业新政,培育和扶持重磅、优势品种,鼓励新品种开发:对企业单个品种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的,按照实际销售规模给予补贴;对区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性和巨大市场前景的1类新药和具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三类医疗器械在研品种,按研发进度分阶段给予补贴……问题二:“创新链条”怎么补齐?
秘诀
培育服务创新的主体和平台,弥补临床试验资源等“短板”
在内地研发新药,过去对李进来说是件麻烦事。
这位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过去四川没有临床前药效评价基地,“我们新发现的化合物要评估药效,需千里迢迢飞到上海去做动物实验。”而如今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开工建设的临床前药物有效性评价中心项目将解决问题,“省了路上时间和人力,沟通也更方便了。”
补齐研发所需的创新链条,是成都高新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举措之一。而平台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从靶点筛选、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到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再到临床试验、中试放大,要实现在创新研发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服务平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服务创新的,除了平台还有市场主体。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大力培育创新服务市场主体,积极引进昆泰、泰格等生物医药龙头创新服务企业,大力推动张兴栋院士领衔的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等入驻。
不久前,中西部首个省GCP(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联盟在成都高新区成立。该联盟聚集四川省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资源,通过搭建行业沟通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临床试验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临床试验资源短缺,是全国药物研发都面临的一个”痛点’。在这里有望率先取得突破。”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问题三:“创新风险”怎么控制?
秘诀
完善相关保险+风险投资体系,对企业购买相关保险给予补贴全球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面临新药研发的“双10”难题——药物研发周期长达10年、耗资10亿美元。这使新药研发风险极高,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拖累整个企业运行。
如何降低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风险?
一方面,是完善保险“服务链”。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构建生物产业全链条全周期保险服务体系,并建立国内首家生物医药产业保险超市。
作为率先推出的保险品种,太平洋财险四川分公司明确将在成都高新区率先推广药物临床试验责任保险、药物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分别对药品研发与临床试验阶段、药品生产上市销售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保险。
“政府将通过市场化方式,鼓励企业购买保险服务。”上述负责人表示,对企业购买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等保险险种,该区将最高按实际保费支出的70%,给予单个保单不超过100万元的补贴。同时该区将建设并运营国内首家生物医药产业保险超市——国际生物医药健康保险超市,“为生物企业提供一站式保险服务和产品。”
另一方面,则增强风险投资“金融链”。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方式,搭建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生物产业专项基金(包括天使基金、风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层次支持和服务高新区生物企业成长壮大。同时鼓励投资机构引导其投资的优质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并给予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