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杭州开发区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揭牌

   2018-10-26 杭州开发区
35
核心提示:10月24日,作为温州医科大学庆祝建校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生长因子药物开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暨生长因子与新

10月24日,作为温州医科大学庆祝建校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生长因子药物开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暨生长因子与新药开发国际研究院建设论证会在杭州下沙召开。

同时,杭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杭州生物医药研究院、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杭州分院揭牌仪式同场举行。

本次建设论证会的召开和三个机构的揭牌,标志着温州医科大学与杭州经开区的校地科技合作有了良好开端。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曹新安,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强煜,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邵立春,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林思达出席活动并致辞。

杭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揭牌

欲打造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在杭州医药港小镇内,昨天正式揭牌的杭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正在抓紧进行最后的装修,预计今年11月份可以入场启动运行。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是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温州医科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依托温州医科大学的品牌、人才与科研资源,主要引进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教授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研究团队,并共同建设生长因子药物开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致力于生长因子类新药开发、产学研技术转化和新药产业化平台建设。

李校堃教授,是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也是杭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此次他率领科研团队即将入驻杭州医药港小镇。对于研究中心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我相信,引进和汇聚国内外生物医药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和开发区的双方优势,创新机制体制,将在杭州打造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勇攀温州医科大学学科建设的新高峰。”

“创新研究中心总面积达7500平方米,即将完工的一期建筑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一所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水平研究中心。”李校堃告诉记者,现阶段中心设立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即生长因子与蛋白药物、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生命科学与转化医学。

具体而言,该中心将重点关注生长因子及相关蛋白的神经修复与再生、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组织修复与功能再生、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生物材料与纳米技术、临床药物研发与转化等学科领域。

“这2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为代表的生物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完成三个国家一类新药的研发上市。”李校堃说,希望以后杭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能继续保持全国甚至全球领先水平。

此外,中心还将建设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蛋白表达纯化公用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材料与制剂技术平台共4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中心第一次建设论证会召开

国内外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昨天的会议,是杭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建设论证会,标志着温州医科大学生长因子药物开发平台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据介绍,生长因子药物开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暨生长因子与新药开发国际研究院,是依托温医大在该领域强大的科研能力,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为了办好这一平台,昨天,来自全球生长因子新药研发领域的顶尖专家欢聚一堂,共同为研究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及来自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生长因子新药研发领域的十余位教授和专家莅临论证、指导和建言献策。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中心各方面的建设思路,提升研究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生长因子研发专家及其项目来杭州落户,助推研究中心的高位发展。

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说:“实验室和国际研究院的建设成立,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生长因子相关产业发展前景大,理论上有突破、技术上有发现,此次全球专家联盟发挥集体智慧,寻求新的科研突破,并考虑在杭州落地,将在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控制上有新的贡献。”

作为研究中心的落户地,近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专门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打造专属园区、完善专业配套,全力打造国内要素最齐全、环节最完备、发展速度最快的生物医药高端产品研发集聚区。经过这两年努力,目前,区内的医药港小镇被列为省级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并成为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布局的核心区。

会议现场,杭州经开区向参会专家学者抛出了橄榄枝,欢迎与会专家学者多了解、多关注开发区,并真诚欢迎国内外人才们来开发区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开发区管委会将会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搭建起筑梦圆梦的理想舞台。

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强煜在致辞中指出,希望生长因子药物开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在今后的建设中,做好三个“一定”:一定要突出专业技术特色、突出产业技术优势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体现高水平、专业化;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研发基础和条件,发挥校地双方优势,以增量投入带动原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定要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