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黑碳的农业与生活源排放对东亚气候、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气候-健康效益评估”项目团队揭示了黑碳气溶胶跨南北区域相互传输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孔少飞教授团队通过对华北平原南部和华中地区设置的5个黑碳气溶胶观测站的同步在线观测数据的研究表明:污染天气条件下,由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黑碳使得大气中黑碳的质量浓度和吸收系数分别增加了26.4%-163%和18.2%-236%;南方城市来源于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浓度在逐渐降低,而在北方和郊区,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呈上升趋势。冬季重污染期间,黑碳不仅可以从北向南传输,也可以从南向北传输(图1)。黑碳在传输过程中,其质量浓度和吸收系数会增加,而吸收系数随波长的衰减指数会降低(图2)。
该研究对于理解黑碳气溶胶在关键传输节点,尤其是农村和郊区黑炭理化和光学性质及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城市和郊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可为区域性灰霾期间各地制定精细的污染减排管控措施提供依据,也可为黑碳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图1 PM2.5的空间分布和观测点位位置及气团轨迹来源聚类(红安HA、漯河LH、随县SX、武汉WH、襄阳XY)
图2 各点位黑碳地表传输强度(微克/每秒/每平方米)的时间序列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