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重庆保税港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2.92%;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69%;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4%;实现工业同比增长2.51倍;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57倍;实现跨境成交量同比增长73%。
根据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统计数据,一季度重庆保税港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14个保税港区第1名,全国19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第12名。
是什么原因让重庆保税港区一季度“成绩单”名列前茅?重庆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背后有三大原因。
原因一
智能穿戴设备生产比例大幅提升
借力“智博会”东风,在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重庆保税港区积极协助区内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今效果已开始显现,企业生产重心正逐步从中低端设备向中高端乃至高端设备迈进。
重庆保税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保税港区入区企业生产智能穿戴设备的比重大幅提升,由此可见,港区智能制造发展新动能加速培育。保税港区内的旭硕、纬创、仁宝、翊宝4家智能终端生产企业通过拓展加工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应对市场发展变化,逐步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同时,保税港区结合企业发展拟定了3年改造方案,推动智能化改造工作。今年,旭硕、纬创、仁宝和翊宝四家智能终端企业预计投入智能化改造金额超4亿元,其中,旭硕拟改造56条生产线,纬创计划将自动化率提升至80%,仁宝计划改造23个自动化项目,翊宝将对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项目进行改造升级。此外,近日,纬创和翊宝均获批2019年第一批重庆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按照发展目标,保税港区将协助企业逐步实现“两提升、三降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着力实现智能制造。
原因二
“保税+”产业多点开花
数据显示,一季度重庆保税港区实现进出口额超264亿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约242亿元,同比增长34.15%,一般贸易进出口额约22亿元,同比增长40%。
“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得益于‘保税+’产业多点开花。”该负责人说。如“保税+航空产业”实现多样性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完善。
今年一季度,保税港区又协助重庆航空引进2架A320NEO客机,进口贸易额约1.2亿美元,截至目前保税港区已累计落地9架飞机,“保税+飞机租赁”步入常态化阶段。在航材保税项目方面,继实现仓储业务“零突破”后,目前海关处申报的121项航材备案已完成,一季度共进口航材约37万美元。这意味着不仅可以进一步缩短维修周期,每年还可以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的维修成本。
此外,“保税+跨境”也动力十足,今年上半年,保税港区跨境交易额预计可达14亿元,约占全市总量的50%。目前,阿里巴巴、唯品会、网易考拉三大重点跨境项目建立智能化分拣打包作业系统,全面带动港区跨境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保税港区内的跨境业务量已连续多年增速超100%,“这折射的是内陆地区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转变。”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分析称。
原因三
保税体验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把握由“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转变的机遇,2月22日,重庆保税体验旅游景区(AAAA级)正式挂牌。
景区主体——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以打造“一带一路”为主的国家特色商品馆为特色,目前拥有进口商品种类超4.5万个,涵盖了酒水饮料、服饰箱包、家具家居、化妆品、保健品、工艺品等多个种类,引进美国、瑞士、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15个国家特色商品馆。
从3月起,重庆保税港区“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商品贸易及文化周系列活动已启动。特别策划了“环球号国际列车”活动,以交易中心内“一带一路”国家馆为站点,带领市民一起领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风情及特色商品。周末节假日更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拍照打卡。据介绍,结合各国风土人情与传统节日,以主题文化展陈、特色商品展示、文化座谈交流及现场互动等方式,“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商品贸易及文化周系列活动将贯穿2019年全年。
“未来,交易中心将让更多国外的名特优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通道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展示各国特色的‘世界之窗’。”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重庆保税港区还推动口岸功能释放“能量”,今年一季度保税港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肉类进口1144.7吨,同比增长178%,同时还支持相关企业拓展大米、玉米等大宗商品进口,并助推在空港设立冰鲜、肉类、粮油等进口农产品的展示交易中心,实现水港及空港产业联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