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合肥高新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的技术人员紧张忙碌着,预计明年下半年设备安装完毕;10公里外,“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几个月前刚实现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的重大突破。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的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是现今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癌症放疗手段,也是EAST诸多衍生技术之一,更是合肥高新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成果转化代表。
从建立伊始默默耕耘,到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梯队、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从主打家电等传统产业,到打造出“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品牌……
合肥高新区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技术基础,在资源并不集聚的合肥,在128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间内,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之路,完美地诠释了由创新推动财富创造的科学模型。
靠基础:原始创新聚起产业集群
“那边就是正在建设的量子创新院主楼。”从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回高新区管委会的路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里是正在建设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的主楼。
而在计划5年投资巨量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之中,一个“量子产业集群”已经在合肥高新区崛起。
目前,这里拥有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十几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近3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51篇。
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努力奋斗,就是希望在量子计算领域为国家积累尽可能多的核心专利,未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2017年1月,国家批复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建设主要依托国家级的大科学装置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标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合肥高新区依靠EAST、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催生了一批国际前沿创新成果,并由此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合肥高新区的实践证明,背靠基础研究这颗大树,掌握了技术的“根”,方可攥住产业链发展的源头科技,在产业上避免被人“卡脖子”。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创新主力军,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上市企业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并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
搭平台:新经济新产业踏上快车道
“新时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打造高质量的创新经济。”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王胜光调研时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