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沧州临港: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2019-05-15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祖天林
37
核心提示:几年前还是芦苇遍地、一片荒芜,如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个个医药项目拔地而起。北京金城泰尔、万生等医

几年前还是芦苇遍地、一片荒芜,如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个个医药项目拔地而起。北京金城泰尔、万生等医药企业落户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后生产出来的“北京药”,带着浓浓的“沧州气息”,源源不断走向全国。

0V0A0338.jpg

五年来,生物医药园签约医药项目137个,总投资438亿元,其中,北京项目95个;取得土地证项目63个,竣工项目22个;完成GMP认证项目6个,试生产项目4个。今年,北京协和药厂沧州分厂、北京斯利安药业沧州分公司、北京春风药业沧州分公司等6家医药企业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渤海新区-京津冀医药产业园的副本.jpg

成绩的背后,是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设“沿海率先发展创新示范区”、“雄安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地”和“京津冀产业化硅谷”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聚焦项目建设、企业经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保障,提高服务效能,持续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活力、新生机,全面提升园区能级和水平,奋力打造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深入实践。

聚焦培育新动能   推进优质项目建设

项目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开发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投资体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此,临港经开区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在制度创新、精准招商、高效服务方面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

探索体制创新,实施药品生产异地延伸监管。在京冀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首开先河。按照这一创新路径,集中转移至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医药项目,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依法实施许可和认证,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入驻园区的北京医药项目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

DSC_6609.jpg

推行精准招商,积极引进补链扩链项目。严格按照“六个坚决不上”要求,制定了《招商引资项目入区管理办法》和《制药企业环保规范条件(试行)》,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以具有“延链、展链、扩链”作用的项目为招商引资目标,全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大力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微排放项目。仅2018年,累计拒绝不符合入区条件项目100余个。

实施全要素保障,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速。坚持每天由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进行“晨扫描”,组成“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三支“扫描”队伍,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时消除安全环保隐患。制定了行政审批“120工作法”,承诺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3小时,今年开发区再次将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54个工作日,比规定时限减少36个工作日。探索行政审批容缺承诺制改革,成立沧州渤海新区医药行业协会,设立“企业家直通车”办公室,随时“多渠道、一站式”破解企业反馈问题,全力打造“效率临港”品牌。

聚焦激发内生动力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转移并非简单的“搬家”,而是必须努力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近年来,临港经开区加快构建以“四平台、两基金、两中心”为核心内容,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石药四厂.jpg

搭建“四平台”,夯实创新创业基础保障。与南开大学合作共建的绿色化工研究院,已确定入驻10余个南开大学研发团队,涉及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农药、环境保护等诸多学科,待今年10月投入使用后,预计可吸纳创新创业团队100余个,聚集高端人才超300人,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以上,每年孵化高科技项目10个以上;化药孵化平台采用业内先进的CRO公司模式,打造新药研发平台和符合GMP标准的柔性生产车间,满足多品种、小规模的药品生产需求,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入区开展新药研发;分析检测平台依托于研究院建设,将为区内企业及各创新主体提供分析检测服务;中试基地平台承担绿色化工、医药项目的放大实验和中试生产。

设立“两基金”,优化创新创业金融保障。设立总额度5亿元的天使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成长性企业。

组建“两中心”,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保障。目前,技术转移中心已和京津冀3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2018年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对接百余次,达成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30余项。综合服务中心帮助企业代办、跑办各类手续,已成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聚焦安全持续发展   建设智能管控体系

安全环保是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近年来,临港经开区强力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安全环保监管平台建设。

推进建设无气味园区、无气味工厂。一期投资1800万元的有毒有害恶臭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已投入运行,今年将再投资3000余万元进行二期建设。建成后,可对区内企业气体排放进行24小时全覆盖、可溯源精准监测。

万生药业-(2).jpg

持续开展污水排放管网升级改造工程。投资3200万元、全长47公里的生物医药园污水“一厂一管”架空排放系统已经投用,COD、氨氮、总氮等各项在线监测指标全部与污水过程控制平台联网。一旦数据超标,将自动关闭阀门,强制停止排水。今年,还将投资1.2亿元实施东区污水排放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年底前投用。

加快建设安全应急指挥和处置系统。今年,开发区将与国内先进团队合作共建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智能化平台,建成后可全面提高园区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将启动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对园区危化品运输车辆进行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最终实现整个园区封闭化管理运行。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临港经开区正在按照“产业链-循环圈-生态网”的渐进方式,加速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体系,打造高端原料药、医药制剂、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和医药特色小镇“五位一体”发展格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