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共沧州市委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举全市之力推进渤海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2020-09-28 沧州渤海新区融媒体中心
51
核心提示: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东峰同志、省长许勤同志来沧调研检查指示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沿海经济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东峰同志、省长许勤同志来沧调研检查指示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和渤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以新状态、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渤海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构建“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打造河北沿海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握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抢抓历史叠加机遇,发挥港口、区位、空间三大优势,扎实推动“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产城共兴”,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大做沿海文章,苦干实干三年,举全市之力支持渤海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向海洋要动力、要活力,带动全市乃至冀中南地区扩大开发开放,奋方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和改革开放新高地。

二、基本原则

一一坚持跨越发展。自我加压、争先进位,引导优质要素聚集,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全省沿海率先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一坚持改革创新。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核心,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新活力、增创新优势、汇聚新动能,提速高质量发展进程。

一一坚持开放引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水准谋划好港产城现在和未来,统筹陆海资源配置,加强与冀中南及中西部地区经济互动,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一一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优化城市和产业功能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港口、绿色产业、绿色新城。

三、发展目标

一一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以上,主体功能区力争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到2022年达到95亿元以上,到2025年达到140亿元以上。

一一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发展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主体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创新平台年均增加1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2年,研究与开发(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到2025年,达到2.2%。

一一黄骅港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出海口功能日趋凸显,到2022年,吞吐量超3亿吨,其中综合港区突破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到2025年,集装箱、汽车滚装、原油、LNG等综合性泊位力争投入使用,集装箱200万标箱、滚装汽车20万辆,改变以煤炭运输为主的单一模式,实现港口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同步增长。

一一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产业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冶金装备等主导产业动能更加强劲,生物医药、合成材料、通用航空、主题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到202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

一一现代化海滨新城初具规模。城市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活力显著增强。到2022年底,城区聚集人口55万人,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全域城镇化率达到70%;到2025年,城区聚集人口70万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蓝绿空间占比达到50%左右。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打造沿海经济带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1.优化港口规划布局。落实《黄骅港总体规划》要求,综合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滚装、多用途、粮食码头及物流园区,打造高端物流枢纽;散货港区重点建设矿石、原油、LNG等大宗能源及原材料码头,巩固专业化散货港区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地主港”模式,强化政府在港口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严格码头审批机制,优先发展公用码头,促进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推进码头综合治理和功能整合,提升作业效率和协作能力,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2.加快码头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港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矿石、原油、集装箱、LNG、滚装、粮食等总投资344亿元的15个码头、29个专业化泊位建设和前期工作,继续推进综合港区20万吨级航道改造提升工程和煤炭港区7万吨级双向航道工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重点加快6条铁路专用线项目、油品管道及皮带管廊规划建设,提升港口综合运输效率。

3.提升贸易服务水平。学习上海、天津、深圳等先进地区港口发展经验,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构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模式。加快智慧港口和自动化码头建设,推动港口全面降低口岸通关成本。全力支持黄骅港综合保税区申报,确保尽快封关运营。积极申报集装箱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水果、水产品、木材等指定口岸,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积极布局内陆港、海外仓,完善保税、交易、金融等贸易服务功能。

4.推进港航协同发展。积极融入环渤海港口群,整合港口资源,推进与天津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深度合作,布局与发展黄骅港内外贸航线,发展国际航运,加快开通非洲国际航线。以与天津港合作建设集装箱、散货码头为切入点,巩固黄骅港至天津港的集装箱“海上巴士”,打造两港“点线面”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加快完善金融租赁、航运保险、信息服务等服务功能,发展无船承运、船舶租赁等新型业态。

5.深化陆海统筹发展。依托朔黄、太中银、邯黄三条铁路干线,加强与地方政府及铁路公司合作,通过轻资产运营模式,沿“三线”规划布局20个内陆港。研究用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提高港口对腹地辐射带动能力。巩固现有的集装箱班列,拓展“三线”货源,充分利用朔黄铁路运力,抓好返程货源组织,实现“钟摆式”运输。加快集装箱海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构建以多式联运为中心的港口商贸物流体系。

(二)做优做强临港产业,构建沿海经济带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6.加快传统产业转型重塑。针对绿色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制定转型升级路线图,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推动传统化工向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聚碳酸酯等髙端化工制品,推进航天长征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中石化沧炼与中海油中捷石化合作 化工新材料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合成材料基地。推进冶金和装备制造产业提档升级,鼓励精品钢铁、成套装备、海工装备等适港产业向渤海新区聚集。

7.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向生物制药、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价值链高端迈进,向配方食品、医疗器械等大健康领域拓展,全力打造国家新型特色原料药基地。引进通用飞机和工业级无人机整机制造,延伸引进大型客机改装货机、航空零部件配套制造,打造省内航空产业基地。大力攻关制造及相关装备工程技术,超前布局先导性产业,带动一批无人驾驶、车载智能网联等智能化高端项目。

8.积极发展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海洋装备研发制造应用、海洋石化研发及应用等五大海洋产业,完善海水淡化一滨海旅游一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做大海洋生物制品,加大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海洋生物营养品、保健品,争创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依托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瞄准国际国内领军企业,积极开展海洋生物医药合资合作,吸引国家级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研发外包机构向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

9.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与港口、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集装箱物流园、综合物流园等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交易平台、专业市场相结合,建立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线下交割库,构建“十大交易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布局渤海新区。围绕打造国际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保护好利用好南大港湿地,提升恒大文旅城、沧海文化风景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水平,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打造沿海经济带跨越发展的城市样板10.强化规划引领。对标雄安新区,围绕“双城”发展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成黄骅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范围覆盖渤海新区)编制。按照“一主多组团”城市布局,推进黄骅市区和中捷城区相向对接发展,带动整个渤海新城建设。践行“规划即法、执法如山”理念,兼顾刚性管控和弹性引导,有序有效推动规划实施。搭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一张图”平台,强化科技手段监督和公众广泛参与。

11.彰显海滨特色。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成果,挖掘城市特色和底蕴,审视城市色彩,突出海滨特色。搞好城市风貌和单体建筑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和景观,打造一批城市标志性地段、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创建一批“美丽街区”和“精品街道”,高标准打造城市“会客厅”。坚持职住平衡理念,城市中适度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科技研发等绿色产业,构建布局合理、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格局。

12.完善城市功能。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垃圾处理、城市管网等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津潍高铁、曲港高速沧州段、任沧港快速路、G228、G205、S330等干线铁路、公路,以及沿海高速岐口互通、津汕高速吕桥互通工程,集中力量优先建设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沧州到港口段,积极谋划雄港铁路、天津至渤海新区城际铁路。树立经营理念,搞好市场运作,加快中东欧商务中心、奥特莱斯国际购物小镇、恒大文旅城等城市品牌项目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医疗、交通、文体等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四馆一中心”建设,构建从幼儿到高校的教育体系、包括三甲医院在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3.塑造城市品质。推行新能源利用,全面推进装配式、可循环利用建筑发展。聚焦城市智能化管理,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加快5G网络建设。依托现状湖泊、坑塘等水体,打造观水、滨水、亲水、戏水景观。以生态绿地廊道建设为纽带,增加城区绿量,规划建设一批环城林带、森林公园、植物园和湿地公园。

(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沿海经济带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14.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科技研发、人才服务、安全环保等“六大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中国火箭研究院、北交大轨道实验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优先在渤海新区设立创新创业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计划,打造和完善“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15.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基金作用,探索建立风投资金,重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年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工程,全面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年均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

16.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进北京科创园渤海新区产业基地建设,对接国家和京津科技成果库,搭建中试服务平台、科技成果推广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承接智能制造等尖端制造业中试产业,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与人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京津雄研发、渤海新区转化”,打造国家级中试基地。

(五)积极融入“双循环”战略,注入沿海经济带跨越发展的源头活力17.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全省“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高标准建设京津产业转移合作先行区,落实与天津滨海新区合作协议,推进共建园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一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办好合作论坛,加强与欧洲国家各领域合作,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借势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打造雄安新区制造业协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清洁能源保障基地,带动沧州全域融入和服务雄安新区。

18.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一把手”轮流“走出去”常态化机制,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招商队伍,发挥行业商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力用情开展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国内外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活动。发挥渤海新区龙头拉动作用,带动冀中南六市向海发展。

五、政策支持

19.理顺渤海新区管理体制。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区的经验做法,按照积极稳妥原则,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推动管委会向行政区转变,实现管理体制、规划布局优化提升和“人财物”科学配置,逐步走好城市发展模式。

20.重大项目优先向渤海新区布局。引导全省绿色化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向渤海新区聚集,吸引全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向渤海新区布局,探索实行“飞地”“分税”政策。市级层面在土地、能耗、燃煤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要素重点向渤海新区倾斜。围绕“双城”新定位,适当将沧州东部需要布局的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向渤海新区倾斜。

21.支持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国家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开发区、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先在渤海新区推广和试验。雄安新区相关创新政策条件成熟时,依规依程序优先在渤海新区借鉴推广。全面下放渤海新区市级审批、管理、行政执法权限,并协调省级层面,赋予渤海新区部分省级审批权限。支持沧州港务集团市场化改革。

22.继续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市级层面加大协调力度,力争省级层面继续执行财税返还政策,争取省沿海开发基金支持。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按照“财随政走,政令财行”原则,调整渤海新区财政体制,全力支持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给予渤海新区新增政府债券倾斜支持。鼓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金融租赁等机构向渤海新区聚集,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渤海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渤海新区争创国家级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3.创新引才引智机制。制定和落实引才引智激励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渤海新区创新创业。支持京津冀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向渤海新区布局。鼓励市经济部门优秀干部到渤海新区挂职锻炼。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