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开发区在做好物资扶贫、产业扶贫的同时,下大力做好思想扶贫文章,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为贫困群众补足“精神食粮”,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点燃脱贫“引擎”。
搭干群“连心桥” 定群众脱贫致富决心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一些贫困群众缺乏自力更生和脱贫致富的决心。对此,开发区构建包保帮扶“大扶贫格局”,鞭策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由被动脱贫、被动发展转变为自觉脱贫、主动发展。
如今,一个个脱贫故事在开发区上演……
在幺铺镇鲍家村,在发动群众种植香菇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任克敏了解到贫困户刘连玉因妻子生病过世,欠下了不少债务,留下两个孩子在村里独自生活,自己外出务工还债的情况后,任克敏心疼孩子,三番五次打电话劝刘连玉回来种植香菇。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的说服,终于打动了刘连玉。
回村后,在任克敏的协调下,刘连玉到创新村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村里为他担保赊账引进菌棒。通过1年多的种植,慢慢见到了效益,账也渐渐还清。如今,他加入脱贫攻坚讲习队,用自身体会鼓励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向群众传授香菇种植技术,并于今年初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刘连玉感慨地说:“要不是任书记耐心地帮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我想以自身的经历,帮助更多的贫困老乡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动员更多的贫困老乡参与到香菇种植中来,一起过上好日子。”
心贴心的帮扶搭建起了开发区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夯实了群众致富路。截止目前,开发区42名部门单位“一把手”挂任“帮村书记”,127名机关干部组建驻村工作组,61名机关精英组建脱贫攻坚作战队,1941名公职人员“一帮一”结对贫困户,实现人人有包保任务、户户有人员帮扶“全覆盖”,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能加油”的讲习所 添群众致富动力
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今年以来,开发区以补齐“精神短板”为抓手,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出发点,全覆盖建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105个,走出一条扶志扶智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大家看,这种发育不好的香菇,就是因为菌包没有处理好。香菇种植最重要的就是打排孔,因为当菌包里面的菌丝快速生长后就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此时就要打孔使氧气能够进入到菌包内部,使菌包里面的菌丝快速成长。”在宋旗镇创新村,把讲习所“搬”到了香菇大棚中,现场为村民讲授香菇栽培、种植等技术。
“以前种的香菇长得慢,一直找不到原因,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课,才知道问题出在哪。来讲习所听课,学到的东西还不少。”幺铺镇菜支村贫困户张后武说。
在开发区,针对新时代农民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以及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和语言习惯等特点,将室内讲习与室外实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讲师“送菜”与群众“点菜”相结合,通过群众会、报告会、院坝会、板凳会、田坎会等形式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研讨,将讲习融入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讲习员“讲”出了干部群众的新动能、新状态,“习”出了干部群众的新作为、新成效。
通过一场场讲习,广大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精气神有了很大提升,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逐步转变,主动脱贫意识日渐增强,大部分群众初步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造血”功能不断完善,讲习所真正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加油站”。
2018年以来,500多名开发区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民讲师、技术专家等作为讲习员,深入农村脱贫攻坚一线,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扶贫攻坚政策思路、农村发展举措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创业和就业服务开展各类讲习活动6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6000余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