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我区根据省、市、县新旧动能转换会议指导精神,依托区域发展实际,精心谋划,重点出击,通过“改、助、引”等举措,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双“改”齐下,推动传统产业快革新
当前传统实体制造企业发展再次陷入多方夹击的被动局面中,举步维艰。前三季度,我区机械、蔬菜加工两大传统产业的产值分别为9.65亿、5.43亿,同比下降28.3%、27%,连续四个月产值下降在2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目前困难重重,前景十分不乐观。怎么样才能突破困境,让区域内传统企业再次焕发新的生机。革新是关键。
从人的发展思想到生产技术都必须改变,双“改”齐下。开发区上下转变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将服务意思牢固树立在心,采用“一企一人”的接对帮扶措施来助推企业发展加快项目落地。让企业在遇到困难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人,找准人。政策实行半年以来,在区域企业中形成了强烈反响。技改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区大力鼓励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革新投入力度,对企业产品布局合理,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进行适当技改补贴,提倡区域同类企业共享自动化生产线等。我区企业从实现最基本的自动化革新开始,逐步实现区域循环化改造,降低耗能,减少废弃物排放。今年下半年,成功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临沂市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基金撬动,“助”新型企业谋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因其实际特点限制,缺乏有力的创新创业驱动。这严重制约了经济高质高效的发展,也阻碍了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为鼓励并引导区域内创新创业。开发区坚持高点定位,精准谋划六大配套服务平台(开发区生产性综合服务中心、化工园区服务区、宜居新城、地产品展销大厅、众创空间、富华投资公司),完善功能配套,成立的富华投资公司设置不少于3000万的新型企业创投基金,投资建设了占地200余亩的众创空间,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通过近一年的运作,我区已经承接并支持了一批诸如几个大学联合创业的伊凡文化用品等新项目,这些项目特点是发展理念先进,技术水平尚可,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并充满活力。目前这些项目虽都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有理由相信,在开发区这个值得信任的大家庭里,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和企业一定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三引一“承”,奠定区域发展新基础。
我区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三缺”来形容,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为打破这种被动局面,开发区按照省市“双招双引”指导思想,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制定了三引一“承”的招引计划,为区域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1、结合我县没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际,率先从职业教育入手,在原有临沂工业学校的基础上,争取再落地一所职业院校。2、通过待遇及其他优惠政策,吸引一批高学历的研发和管理人才。3、鼓励企业走出去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并引导企业设立创新基金,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尽早布局。4、开发区结合实际,通过成功入围“全省首批30家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以及成立专业的招商团队,积极为承接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做充分准备和布局。同时聘请北京的行业专家进行把关,杜绝一切高污染高耗能等不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企业入园,从产业转移的源头上进行过滤,为高品质产业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截止到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家,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超过20名。辖区内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5家。全区拥有授权专利1000余项,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个、国家标准14个,行业标准6个。先后有福建泉州玺宝家纺、日照明亮金属在内一批轻工制造企业在园区落户。
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大潮已经在省内迅速展开,作为经济工作的最基层和最前线,全力完成区域内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区域经济大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设美好生态家园。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也是全县67万人民群众翘首以盼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开发区人一定要将使命铭记于心,责无旁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