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学习深圳高科技发展经验推动科技强区的路径思考

   2018-11-01 ​雨花经济开发区 朱洪萍
34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强调,要推进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强调,要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近年来,雨花经济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区”的目标任务,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明显调优。园区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转型升级试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业创新转型试点园区、小企业创业基地。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亟需学习改革开放先行区、高科技发达示范区深圳的经验做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等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区发展。

一、深圳科技强区的经验启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深圳从昔日的边陲渔村,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的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尤其是深圳没有名牌大学,也没有国家级研究机构,但是在改革开放中,深圳高科技企业却蓬勃发展,涌现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研祥等一批领军企业,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2017年深圳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有1.12万家,还有近19万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科技企业,位列全国高科技发展全国第一。是我国拥有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最多的创新型城市,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

1、深圳高科技发展密码之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深圳始终坚持政府不干预企业,而按市场化方式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完善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及高效率的作风,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巨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对高层管理团队和科技人员在薪酬、股权激励等方面的激励力度,催生了深圳的民营企业不断出现全国首富的神话,从生物制药领域的李锂(海普瑞),到互联网领域的马化腾(腾讯)等等,从而促进了本世纪以来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圳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也使深圳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型城市。这些深圳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大都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曲折磨难而逐步成长起来。今天的深圳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结构不断调整,终于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2、深圳高科技发展密码之二——政府提供的高质量服务体系。深圳在几十年改革开放和高科技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体制改革的服务创新。深圳为高科技产业提供的服务体系最重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为高科技发展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例如,深圳在1994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的“高新投”。第二,建立高科技产业服务的人才服务体系。自1992年开始,深圳市领导亲自率团到海外招揽人才,1996年成立深圳市人才大市场,为各类人才提供人事管理方面的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深圳还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第三,建立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高科技交易市场体系。马化腾在首届高交会上拿着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各个展馆,募集到第一笔风险投资——IDG和盈科数码投资的220万美元,为腾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四,建立以高新园区为平台的区域服务体系。其中2017年底深圳累计在高新园区培育近90家孵化器载体。第五,建立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产品配套市场体系。依靠华强北电子配套市场,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配套环境。

3、深圳高科技发展密码之三——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依靠打开开放大门,与世界经济接轨,学习、借鉴、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的结果。首先,通过引进港资、台资,吸引了一大批世界跨国公司在深圳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使深圳成为珠三角世界工厂的主体部分,成就了“深圳制造”。在与国外资本和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高科技民营企业,他们从中获得了市场,学到了技术,引进了管理,成为“深圳创造”的重要来源。其次,对外开放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量的国际人才及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科技成果。如计算机产业的IBM、康柏、希捷、三洋、施乐,通信产业的菲利蒲、北方电信、朗讯科技,新材料产业的杜邦等等。

二、当前雨花经济开发区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较为薄弱。从产业发展总量来看,与发展水平较好的江宁经济开发区和周边滨江经济开发区等相比,不论在企业总数、产业总量,还是品牌打造、集聚效应等方面,开发区产业都不具备一定的优势,发展水平较为薄弱;从产业发展规模及质效来看,产业招商相对薄弱,对外开放力度不达,缺乏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多为中小民营企业,产业不够大、也不太强;从企业贡献度来说,部分早期引进项目层次不高,自身发展不好,税收贡献度较差;从企业土地资源利用率来看,由于对早期引入企业的供地论证把关不严,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部分企业土地资源闲置,如宏图三胞仍有约500亩,苏宁集团尚有300余亩的闲置土地。当前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方面是土地指标仍有缺口,另一方面,却是资源较为浪费。

2、科技体制较为落后。一是扶持政策较为缺乏。不论是比照市属其他省级开发园区,还是对照软件谷,开发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孵化、企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显不足,竞争处于不利。二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园区共有产业项目119个,然而高新企业仅有30家。园区多数企业缺乏对自主创新的战略思考,对研发投入力度不大,一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浓,科技创新投入较少。此外,部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未形成产业化,导致企业效益依旧不能提高。三是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目前高层次有创新才能的人才大多数在高校、研究所或国企,园区大多为民营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也显得明显不足,企业人才资源较为短缺。

3、企业发展存在“三难”。一是企业发展融资难。园区内大多为民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信用度不高,金融手段完全依靠房产、土地等抵押物,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园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扶持政策落地难。当前,开发区及省市区出台的企业扶持政策多为“高大上”政策,起点较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优惠政策门槛太高,企业根本享受不到,优惠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达到精准扶持的目的。三是园区环境留人难。一方面,园区通往主城区的交通路网较不完备;另一方面,园区的金融、研发中介、检验检测、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项目引进和企业人才留驻。

三、推动科技强区的对策建议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以立足优势、放大特色;健全体系、前瞻布局;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内外并举、区域协作为基本原则,大力发展软件信息业、文化创意、高端商务商贸业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人工智能等智慧产业及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业,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支撑、创新创业服务三大能力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成为中高端要素集聚、中高端产业领域技术领先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1、勇攀科技高峰,打造创新蓝海。一是立足培育发展新动能。在软件信息业、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布局,同时,大力发展企业管理、市场服务、技术推广、网络信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咨询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园区及周边滨江开发区主导产业部署创新链,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建立产业链精准招商机制,着眼每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精准招商,全面“强链”“补链”“延链”。二是力促自主创新。大力引导、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省内外龙头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抓好工艺改进、装备更新、产品研发,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品牌。三是大力培育“双创”主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有效互动,加快形成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大力扶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数字大厦等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打造一批创客空间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2、致力产业转型,打造创业热土。一是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分类扶持,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其中,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予种子资金、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方面的帮扶;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予信贷、风险补偿等方面的帮扶;对壮大期的中小企业,重点帮助企业建立或扩大研发机构,在财税、土地等方面实施帮扶;对腾飞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股权投资等方面的帮扶。二是加强国内外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的博览会,抢抓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牵线企业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进行合作,积极打造中小企业跨境交流合作平台;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并购工作,拓展海外招商渠道,促进有基础、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三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鼓励企业为园区及滨江开发区的龙头企业做配套生产或服务,并通过任务众包、生产协作、资源开放等方式,促进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

3、吸引各方英豪,打造创客家园。一是制定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加大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才交流共享机制。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发挥政府的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员的培训。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有计划地对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展开围绕创新创业政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和咨询;依托南京知名院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中小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的研修培训力度;加快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训,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

4、集聚多方资源,打造创富蓄池。一是加大融资平台建设。大力引进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以参股资金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促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出一些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产品,加快成立园区小额贷款公司。二是创新信贷方式。加强与中国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现有信贷产品扩大贷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担保抵押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出口退税等创新类贷款业务。三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在完善企业应急转贷资金、落实信贷风险补偿政策等的基础上,搭建“政银企”三方交流对接网络服务平台,并扩大由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等按比例共同承担风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四是调整产业引导扶持政策。根据园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出台企业一些先进工艺改进,企业新产品开发创优的具有精准扶持功能的优惠政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