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再看海宁,可以看到新旧动能转换之际,这座城市所喷薄而出的内生动力。
曾经,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传统产业支撑起了海宁制造挺拔的产业脊梁,造就了这里富庶的盛况。而如今,随着时代列车的一次次变轨、换挡,在中国经济格局和世界经济发展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海宁也急需破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再造发展新优势。
而作为海宁市招商引资的主平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海宁经济开发区重新自我审视,传统动能提质与新动能培育兼顾,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向新的行业、新的领域进发,厚植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努力开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重塑海宁工业强市建设、振兴实体经济的新风景,奏响经济发展的新强音。
唱响“融杭接沪”,打造高能级平台
顺着海宁经济开发区成长的脉络循迹,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集合了荣誉与赞美的地方。2016年,海宁经济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浙江仅3家(杭州、平湖、海宁),海宁也是浙江唯一入选的省级开发区。2017年,海宁经济开发区位列浙江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二。
过往的华丽履历,是对海宁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的一次次定位与把脉,也给予了它实现“二次创业”的底气。
海宁,地处东海之滨、钱江北翼,如一颗明珠般镶嵌于沪杭间黄金分割点上;同时海宁西部与杭州余杭、下沙“零距离”接壤,是大湾区的紧密层和重要节点。这样一个集聚优势的地理条件,共同确立了海宁经济开发区新时期下全新的历史坐标,以及它的站位和视角。
海宁经济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总目标,打造“一城三地五区”,增强产业辨识度,谋划城市新的空间布局——扩容提质、转型发展、产城融合,建设高品质产业新城,打造杭州湾时尚产业基地、智能制造高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建设“芯”兴产业区、国际时尚区、创新合作区、绿色示范区、品质新城区,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无疑是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战略选择。海宁经济开发区也不例外,身处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它紧紧围绕“大湾区”发展战略,全方位深度融杭接沪,助力建设“大都市”“大花园”,锻造高质量平台,加快集聚高质量动能,成为新时期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对于省域空间的溢出效应在海宁经济开发区演绎出的神奇。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为浙沪首个紧密合作并进入实质性建设的国家级开发区合作项目。其中,上海漕河泾王牌项目“科技绿洲”已在海宁生根,其花园式园区和标准化厂房,以及创新式的全服务配套,已经成为海宁经济开发区的一张金名片。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吸引光维通信、泰矽微电子、久达光电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好的创新型公司入驻。今年初,海宁分区还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签订了《沪浙科创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漕河泾科创中心”“漕河泾创营”两大品牌及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招商资源,并在其指导下建设了众创空间——“漕河泾创营·海宁”,目前已有15个项目注册落户,并成功创建为嘉兴市级众创空间。
回看今年以来海宁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成绩,一方面投资总量保持较快增长,1~10月共完成总投资49.58亿元,同比增长12.74%(其中工业26.59亿元,同比增长8.88%,服务业22.99亿元,同比增长17.55%)。另一方面投资结构也实现了合理优化(1~10月完成高新投资7.26亿元,同比增长159.4%,民间投资40.5亿元,同比增长45.5%;交通投资101万元,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1.3亿元,完成目标的162.5%)。一串串数据表明,这是“质”和“量”的比翼齐飞。
新兴产业引领,再造一个“开发区”
走进“芯时代”,对海宁经济开发区来说是一次颇具胆识和远见的瞭望。
放眼一个地区,可供产业转型升级选择的路径有很多,但是,海宁经济开发区缘何要选择重点发展泛半导体产业呢?
半导体,不仅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更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十九大以来,国家将集成电路、5G、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提升到战略产业的高度,整个泛半导体产业也迎来了“东风”。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海宁经济开发区当地的龙头企业——天通控股的助力。依托天通控股的科技创新实力以及地区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海宁经济开发区具备了一定的泛半导体产业基础,有机会、有能力、有信心把握住这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于是,自2017年以来,海宁经济开发区积极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把泛半导体产业作为培育重点,主攻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领域两个方向,并延伸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核心产业,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培育地方经济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
“泛半导体产业的产品应用范围之广、企业亩均效益之高、科研创新动力之强,令其他产业难以望其项背。我们要紧紧抓住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机遇期、窗口期,以创新驱动助力海宁产业转型升级。”海宁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我们的目标是再造一个开发区,期待这个泛半导体产业园能够成长到类似一个开发区的经济量级。”
从一片荒芜中拔地而起的泛半导体产业园,彰显着海宁经济开发区问鼎新兴高新产业的雄心。据了解,该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17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23亿元。其中天通泛半导体产业园一期项目用地144.5亩,总建筑面积15.44万平方米。厂房建成后,天通高新集团计划还将再投资约25亿元,打造一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世界级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
当前,依托天通控股在先进装备智能制造行业内的影响,高端半导体装备产业在海宁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达到年产值约45亿元规模,产业涵盖装备、材料及集成模块,拥有规上企业37家、上市企业3家。已有星辉半导体、瑞宏科技、玛冀电子等一大批泛半导体产业项目落户园区,产业链上游、中游均有作用,正在为海宁迈向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芯动力”。截至目前,已有20个项目签约入驻,签约总投资已超80亿元。预计到2020年,泛半导体产业园将形成产业链项目超30家,直接投资超100亿元,全部投产后产值超200亿元。未来,产业园将继续为海宁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也将为全市优化产业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加速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投资新动力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就是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发挥开发区主体功能地位,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
服务窗口的效率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正是考量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之一。整洁规范的办事大厅、清晰的服务标牌、随手可取的代办手册……从今年3月开始,原先位于经发区管委会的企业服务中心进行“瘦身”,随着区(街)融合进一步深化,专职代办人员齐聚,工作职能越发清晰,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代办大厅”。根据“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信息共享”原则,区(街)全面推进“深化代办服务内部流转单制度”,一张张的“流转单”上,项目名称、办理结果、移交人一目了然,各部门按项目进度有序开展工作并流转,对已办理移交的项目继续跟踪服务,串起了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全流程服务”,通过代办工作大大缩短开竣工时间。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海宁经济开发区激发投资活力的题中之义。据了解,海宁经济开发区今年提出项目审批“最多60天”,打造更优服务环境。开发区是领军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的集聚地,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干部动真格、用真情、下功夫,深入一线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好联系和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纳米”问题。尤其在助企服务过程中,精确到企业、精细到问题、精准到节点,扎实做好当前的各项助企服务工作,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们对未开工的项目,配合项目责任单位认真研究解决影响项目开工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服务力度,力促重点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开工建设。对已经开工但进展缓慢的项目深入分析原因,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项目建设的黄金时期,加快推进施工进度,确保了工程进度和投资规模。”海宁经济开发区项目推进办负责人表示。
浙江蚂蚁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晓轩感言,企业在海宁落地的三年多,他充分感受到“落在地上的服务意识”:企业需要引进8台机床,施工要求颇高,相关部门得知后直接把改造后的动力电缆铺到车间;工厂需要做排水部分的改造,工作人员深一脚浅一脚陪着他在泥地勘测。去年年底,企业被列入“浙江省2017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公司规模已从最初的4人变成90多人。他的合作伙伴——上海光维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也要把企业生产基地从上海漕河泾搬来。
可以见得,为企业所节约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慢慢累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缔结了企业与政府之间难能可贵的信任感、亲切感,是双向的互惠互利。企业的再次投资、呼朋引伴,也正是对海宁经济开发区营商环境认可的一种正向鼓励。
产城融合出新篇
开发区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产业本身,同时还包含了对城市更新、配套服务完善的驱动力。立足海宁,海宁经济开发区从城市功能完善向环境优化转变,从单一工业园区向中心城区转变,将城市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具体以三大“美丽”工程为抓手,切实提升开发区整体环境的品质,构建起产城融合的新格局,奏响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和谐之音。
这是一个开发区的自我修炼,亦是对产业、城市、人三者和谐生态关系的一种探求。
——美丽园区建设。以国家级开发区标准推进美丽园区建设。实施好区(街)主干道、入城口、入区口等的品质打造,推动路牌、广告标准化投放,启动城北亮化工程,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实施好由拳路、隆兴路、洛隆路三条示范街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教育医疗等配套,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已开学,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项目、开发区实验小学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美丽社区建设。让村社区融入到城市开发中去,变农民为市民,对新村点、老社区、主要道路沿线等进行统一规划调整,不断提升村社区美丽品质,使社区环境整洁、民风文明和谐,居民精神富裕。
——美丽厂区建设。以老厂房改造改出新面貌,以老园区改造改出新效益,以老区域改造改出新产业。2018年计划启动33家企业改造,完成改造面积20.8万平方米。推进东区“退低进高”,通过关停收储、转型发展、整治提升等方式,有序推进区域内120家企业有机更新,腾出空间,用于引进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幅可居可业可游的繁华胜境图正在海宁自然铺展,承载了老百姓极具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平凡日子。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温度决定了人们的去与留。”回归到以人为本,海宁经济开发区在不断释放善意与魅力,召唤空间的人性尺度,锤炼文化张力和温情感召力,培养城市浓浓的人情味儿。譬如,出台“百名工匠”行动实施方案,提供500万元鼓励工匠队伍建设,创造“精益求精,争做第一”的品质智造环境;每年提供500万元引才资金,协助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建成1000套人才公寓,引进或培育国千、省千人才每年不少于5人,工人大专以上比例超过1/3。
点滴之间,熨贴每一位有缘来到这里的人。方寸之间,彰显一座开发区的风度与品质。如此,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里,来到了这里,定居在这里,共同打造出一个创业创新的新高地,“三生”融合发展,为海宁经济开发区的“美丽经济”增添了新的注脚,也为“工业强市再出发”注入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