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物换星移,40年岁月如歌。
2001年12月31日,辽源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成立。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辽源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行,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构筑起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打造经济的“桥头堡”。
如果把转型发展的辽源经济比作一辆奔驰向前的时代列车,那么辽源经济开发区则是列车上的主引擎,驱动着辽源经济行稳致远。
2001年12月31日,是不平凡的一天。
这一天,辽源市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开启了创新转型新征程。
从满眼荒芜到高楼林立,从阡陌交通到路网顺畅,十几年的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使辽源经济开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
从最初3户企业起步,到如今入园企业1247户。2017年,辽源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7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2亿元。
十几年的岁月变迁,辽源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各项事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从一无所有到创业发展
新平台承载新梦想,一段逐梦旅程就此开始
2001年12月31日,经省政府批准,辽源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汇聚政策优势、打造要素平台、带动经济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个崭新的平台自此诞生。
谢文波是辽源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提起开发区的发展,他记忆犹新:“我是学工民建的,2005年考入开发区建设局,当时开发区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想想那几年,为了开发区的发展,大家投入的不仅仅是心血和汗水,还有满腔热情、无限期许。”
谢文波说,那时的开发区除了荒地就是大片的稻田,而现在的主路当时正在建设中。自己家住白泉,坐小客车只能通到十六中桥下,下车后要徒步半个小时才能到单位,可即使这样也从未觉得辛苦。那个时候所有工作人员都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上班,晚上七、八点钟下班,大家一腔热血,争时间、抢进度,只要工作需要,没人计较得失。
在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杨振峰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土地征收。杨振峰说,2005年到2008年是开发区扩张速度最快的几年,辖区下辖8个村,其中友谊村大部分土地被征收,80%以上村民迁入了现在的三海尚城、金都花园小区。当时的杨振峰正担任拆迁办主任,在他的记忆中,那是工作经历中压力最大、困难最多的几年。进村入户讲政策,施工现场做工作,说得口干舌燥、走得腰酸腿软,可他觉得所有这些付出都值得,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开发区道宽了、路畅了、水电汽通了、工厂进来了、农民上楼了。如果说城镇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方向,那么当年,他们早就已经进行了摸索和尝试。
曾做过6年综合执法局局长的曲晗,现在担任开发区安监局局长,对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点就是成功迁移了“霸道”多年的马路市场。曲晗说,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壮大,辖区内工厂多了、住户多了、人多了,于是城市管理成了问题。自2010年起,区域内随处摆摊设点、任意占道经营的现象日趋严重,不但存在安全隐患,且影响市容环境,在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下,曲晗和同事一起努力,将辖区安国村与303国道相交处的自由市场成功取缔,把商户迁入星源农贸市场,该做法曾赢得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誉。
在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将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听开发区人娓娓道来“从前的故事”,个人的奋斗历程早已经与这里的“成长记忆”融为一体。
从“试验田”到“聚宝盆”
传统产业破茧成蝶,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从概念到实践,从实践到价值,再从价值到引领,辽源经济开发区这块当年的“实验田”已成为如今的“高产田”,2017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7亿元,占市区44%;进出口额完成1.1亿元,占市区91%。
“以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为核心之举,以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本着这一发展方向和目标,十几年来,开发区相关部门和企业一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翻阅园区大事记,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的入驻、成长、发展、壮大,折射出的正是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过程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黄霞是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区最早一批高层主管之一,说起当年的建园经历,她感慨颇多:那时根本没有想到园区会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旷野,我们用树枝画图,勾勒着心中的厂房、车间、办公楼、宿舍、专家公寓。每天天不亮就到施工现场,跑水、电、汽、热,跑项目落地,所有的忙、累、辛苦都不觉得,好像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
谈到这些,园区副总经理李秀芬更是如数家珍: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是2005年8月30日破土动工的,2006年5月26日第一双袜子下线,从规划建设到投达产总共用时不到9个月,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
李秀芬说,园区成立之初只有5栋楼、27户企业,主营项目是棉袜生产加工。截至目前,园区建设面积已达135万平方米,入园企业1210户。截至2017年,园区电商企业381户,电商年销售额预计实现24.5亿元。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争艳春满园。
进入2016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辽原经济开发区提出“采取基地化、链条化、集约化扩张方式打造高精铝加工基地;借助东北袜业品牌打造纺织袜业名企、名乡、名城;依托医药健康产业优势靠大联强,引进战略投资;鼓励和引导企业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吃饱喝足、强筋壮骨”的发展战略。
在百康药业,聊起自己的企业,总经理魏小明满满的欣慰和自豪。作为老字号药厂、首批参与改制的国有企业,2003转制至今,魏小明带领自己的企业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路前行。老厂关闭、新厂搬迁、靠大联强、资产重组。在他看来,企业的每步成长缘于一同爬坡过坎的老同事的信任和理解,更归功于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帮助。魏小明至今清晰记得2015年,那一年他关闭了位于主城区的老厂区,9月8日,开发区的新厂正式投产,同时开始二期建设。为了赶工期,国庆节期间,规划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的几名同志没顾上休息,10月1日进行的测绘放线,抢在入冬前完成了二期项目建设各项前期工作。
魏小明说,得益于辽源市委、市政府及开发区领导的远见卓识,2016年初,百康药业与重庆三圣公司开始了对接洽谈,3月29日,重庆三圣正式进调百康药业,6月8日,完成资产重组,签署收购协议。2017年,重庆总公司支持下,百康完成规模扩张,新建两个生产车间,新上六套原料药生产装置,目前两个新车间均已完成设备安装,2018年元旦过后便可进行设备调试。
就在百康与三圣紧锣密鼓对接洽谈的同时,园区引导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强筋壮骨的发展战略也收到实效。
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09年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张汉鸿介绍说,2015年、2016年、2017年这三年是公司成立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两年。2016年1月20日,在市委、市政府及开发区主要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审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了对公司的整体估值,在吸引人才、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底,公司总投资7亿元的二期2条湿法隔膜生产线投入运营。2017年公司与吉林金冠并购方案通过国家证监会审核,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如今,在财富大路两侧坐落有亚泰三川、欧亚集团、中聚新能源、鸿图锂电隔膜、富奥泵业、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博大伟业、百药业、麦达斯轻合金、宁波均胜等11家上市企业。
当年的“小个子”长成了“大块头”,今天的辽源经济开发区正在走下“绿皮”换“动车”。
从改革破冰到激发创新活力
“勇气+智慧”下好发展这盘“棋”
继往开来,革故鼎新。
聚焦辽源市改革创新实践,经济开发区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0几年来,辽源经济开发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运行职能模糊以及由此衍生的管理不到位等现象日益显现。
尤其是随着各地围绕招商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土地、资金、招商已经成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面对严峻形势,如何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实现开发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人员混乱、职能混乱、账目混乱等诸多问题。辽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启动辽源经济开发区的改革与创新,并将之确定为全市2017年重点工作,鼎力推动。
唯改革创新才能剔除各种弊端,唯改革创新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唯改革创新才能焕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在多方征询意见,多次研究会商,《辽源经济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实施方案》形成了,突出开发区主责主业,围绕产业规划区域内的经济建设与管理、投资与促进服务职能,深入实施“两转一促”,即转职能、转方式、促发展,实行经济管理功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分离的机制。
朱利此前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如今他是基石开发建设公司总经理。身份的转变,让他从专门研究咋花钱变成了专门研究咋挣钱,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整天想的都是怎么挣钱,怎么把公司运营带上正轨,怎么能像管委会领导希望的“不再蹭饭吃、混饭吃,而是能自己挣饭吃。”
去年底,他们重新签订了员工聘用合同,加强了员工的考核管理,还进行了中层干部的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的部室负责人赢得上下一致肯定,真正终止了“人浮于事”。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辽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凤林看来,破与立之间,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刮骨疗毒的决心。
在完成人员的分流转岗后,他做的第二步便是“瘦身”“减肥”,精简机构,调整职能。开发区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将现有的社会事务等职能按属地和职责范围,划转到所在地县区政府和市政府相应部门,充分依托所在地各级政府和市直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调整后,按照市政府确定的66平方公里的产业规划区,开发区管委会对园区内的企业行使经济发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管理职责。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属地县区政府的协调沟通,统筹作好征地拆迁、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
谈到调整后的机构设置,张凤林的做法是:把睡着的资源叫醒,为臃肿的机构瘦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通过创新运行机制整合发展资源、集约创业要素、提升运转效率,为开发区企业在融资需求、创新能力、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政策争取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帮助。”
管委会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成立也是开发区职能转变后的产物。
张凤林直言,这是个“舶来品”,是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理念和经验的结果。“围绕开发区改革创新,我们曾先后到浙江绍兴,上海漕河泾学习取经。梳理先进地区的经验成果,我们特别注意到,这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从‘管理者’变身为‘服务者’,没有了指手画脚,没有了电话遥控,‘金牌保姆’‘店小二’早已成为常态。”张凤林介绍说。
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吸纳了各地的成功经验,在原创业服务中心基础上重新组建的机构,机构主要任务是承接软环境建设,放管服务改革,只跑一次改革等工作,目的就是以此为载体,打造开发区重商亲商、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建设的一流营商环境。
新引擎激发新活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辽源经济开发区将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使之成为辽源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下一步,将建立与其他县区协调机制,解决开发区与县区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建设需求的矛盾,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以开发区为平台,推进辽白一体化发展,带动两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深入推进智慧辽源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创新发展的集聚区,为辽源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