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烟台开发区精心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2019-06-03 烟台开发区
35
核心提示:入选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首批双创特色载体,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膺山东省首批产才融合发展

入选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首批双创特色载体,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膺山东省首批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新增50家,120多名各领域“大咖”在此集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18%……

亮眼成绩和数字的背后,正是烟台开发区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创新驱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生动写照。

引进来——

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延揽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前提。我区很早就意识到,一座城市如果无法吸引人才的不断涌入,再好的环境也缺失发展的底气。为此,全区构建起多元化引才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引荐人才。

坚持“政府机关+社会力量”齐抓共引。将招才引智纳入全区“三重”工作“10+1”调度推进机制和机关事业单位“双招双引”考核,督促各部门单位深挖人才需求、协助企业引才。对社会力量引进人才给予奖励,全职引进或柔性引荐高层次人才来区创业的,按人才的层次和数量给予奖励。

2018年以来,全区各层面会同用人单位与30余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进行了对接洽谈,多数达成落地意向。近期,与北京“海创智库”合作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丰富的人才资源,与区内企业深度嫁接合作,共享发展机会,助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同8家企业联合设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下步,将遴选、聘用具有广泛人脉资源的专家作为区招才引智顾问,拓展社会化引才渠道。

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助力”协力推进。高规格、高密度策划举办集中性引才活动。近几年,平均每季度组织一次高层次人才进区对接活动,邀请专家实地感受创业环境、对接合作事宜。加强同海外相关机构的直接合作,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地设立人才联络站,持续开展引才工作。其中,仅日本联络站就引荐海外留学人员20多名,成功落地8名。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着力发挥人才的纽带作用,请人才在各自“朋友圈”推介开发区,如万华化学、德邦科技都成为高端人才抱团创业的典范。

留得下——

提供全链条服务拴心留人

高层次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环境和服务,宾至如归,才能留得下来。我区大力倡导“科学家至上、企业家第一”理念,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便利化服务,保障人才沉身聚力、创新创业。

大力提供创业扶持。实施“八角湾英才”计划,对新入区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经项目评审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金扶持,助力项目快速做大。近年来,累计评选八角湾英才58人,八角湾英才(团队)25个,提供扶持资金达1亿多元。

持续优化人才专属服务,出台《高层次人才服务办法》等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文件,从政务服务、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生活休闲等方面提供周到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制定三年筹集建设1500套人才公寓工作方案,首期建成200余套已达到入住条件。扎实开展区领导和专业园区联系人才,并在各部门设置了30多名人才服务专员,跟进解决问题,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有人才反映知识产权方面问题,区级层面立即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相关部门力量解决了一批问题,并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训和入企咨询服务。

着力打造最优金融环境。坚持有诺必践、足额快速兑现的原则,2018年全区科技投入达12.6亿元,其中人才投入近2亿元。实施金融供给扩容、小微信贷增氧、资本对接助推等金融服务工程,畅通金融血脉,服务人才项目和创新创业。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推行“专利贷”“科信贷”“成果贷”等多个金融产品;发挥“引导基金+直投资金”双向合力,推动形成基金聚集和投资良性循环,全区设立基金170只,规模1285亿元,通过投贷联动、保补结合,为人才在区创业创新提供全周期服务。

干得成——

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

衡量人才工作的主要标准是发展好、能成事,前提则是人才有“用武之地”。开发区加强“需求”开发,把技术密集型企业人才需求摸底作为常态化工作,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和人才地图,在此基础上“按图索骥”,提供人才供给,提高落地率。以创为新能源为例,该公司产品因开拓轿车领域市场,急需研发升级。根据这一需求,我区多方联系,最终从复旦大学一次性打包引进2名专家,同企业发展精准匹配。

聚焦平台搭建,把载体和环境作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林”,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着眼于打造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创新湾区,启动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重大载体建设,12万平方米的“业达智汇谷”一期工程建成投用,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拓展。

鼓励、扶持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内部创新研发平台。对承担上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立高端研发机构、创新创业载体等,给予财政支持。去年以来,先后与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北师大、腾讯等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目前,全区科技创新平台已达到211家,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院士工作站11个,为各类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并在以才引才、平台育才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依托这些平台,荣昌制药、德邦科技、龙源技术、正海集团等从海内外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直接成就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