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青海省实施“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助推高原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2014-12-29 青海省科技厅
53
核心提示:2014年青海省科技厅紧紧围绕油菜、马铃薯、牛羊肉、饲草料等十大特色产业链发展,继续加大“1020”生态农牧
  2014年青海省科技厅紧紧围绕油菜、马铃薯、牛羊肉、饲草料等十大特色产业链发展,继续加大“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的实施力度,通过大力引进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规模化高效生产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全省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和机械化应用水平。截止目前,共实施“1020”工程科技项目138项,其中,已验收3项,正在实施的有72项,新立项的有63项;累计投资25.89亿元,其中科技厅资助经费19263.7万元;2014年实现新增产值26.4亿元,累计实现产值115.45亿元;获得科技成果17项,申请和授权专利39件,各类标准及规程57项,发表科技论文73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86人。
  一、科技支撑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1020”工程的实施,有效建立了种草养畜、有机养殖等生态畜牧业高效生产模式,集成了饲草种植——草产品加工——牛羊标准化健康养殖——有机畜产品加工及溯源——生物有机肥加工等全产业链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各节点的无缝对接,有力推动了全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
  饲草产业方面,通过禾(黑饲麦、燕麦)豆(箭筈豌豆)混播及微生物菌剂、青贮等关键技术及综合生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了全省草产业迅猛发展。如黑饲麦+箭筈豌豆混播种植模式使青干草粗蛋白提高到9%,极大地缓解了全省畜牧业饲草蛋白缺乏的现状。今年仅在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实施人工种103.23万亩,其中一年生牧草63.29万亩,人工草地干草平均产量达300-490kg/亩,生产优质牧草33.1万吨,草颗粒及青贮2万吨,已完成加工各类草产品25.1万吨。因地制宜的建植人工草地,可食牧草量相当于天然草地的27.5倍,通过这种饲草资源置换推广模式,每1亩人工草地的建植可使20亩以上的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相当于有效保护了天然草场千万亩以上。同时,青海省还围绕生态型牧草开展了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高原梭罗草、扁穗冰草、同德无芒披碱草等草种的繁育与示范工作,并在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治理、人工饲草地建植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牦牛、藏羊产业方面,依托TMR全混日粮配送体系、舍饲育肥、人工授精、牛羊核心群良种选育提高、标准化养殖等关键技术应用,有效提升了牛羊高效养殖水平。通过实施藏羊“藏羊两年三胎”、“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两段式生产等模式,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今年规模化养殖103.14万只羊单位,其中标准化育肥41.1万只羊单位;海北州通过藏羊多胎性能选育及杂交改良示范,以藏系母羊营养调控、羔羊适时断奶及早期补饲等技术为核心,缩短了藏系母羊繁殖间隔,实现了藏系母羊在放牧加补饲条件下两年产三胎的目标,羔羊成活率达到99.27%;牦牛人工授精技术示范使犊牛繁活率由45%提高到了65%以上,初生犊牛体重达18公斤,较普通犊牛重5公斤,经舍饲三月龄犊牛日增重达206克,并已选育良种核心群54群,推广良种牦牛7630头;通过牛羊标准化健康养殖、低残及微生态制剂等有机养殖技术的应用,在海南州兴海县建立了标准化有机养殖示范基地,有机规模养殖牦牛17266头,藏羊44482只,按照有机食品标准开发有机食品12种,生产有机肉1210吨,有机奶制品560吨,新增产值6770万元,并建立可追溯体系实现了有机产品产销可追溯。通过科技支撑有机畜牧业的发展,为全省畜牧业向高端畜产品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科技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结构调整
  在油菜产业方面,通过“三系”配套、旱地覆膜等技术应用及高产繁种田创建,已建成以青杂4号、5号、7号为重点的杂交油菜商品化育种体系。全年生产“青杂”系列油菜种子210万公斤,并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已突破400万亩,特别是特早熟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青杂4号和7号的推广,替代了本省近55万亩白菜型油菜的种植。目前全省“青杂”系列12个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已覆盖了全国80%的甘蓝型杂交春油菜区,使青海省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双低早熟、高产优质的春油菜制繁种基地。“青杂”系列油菜品种不仅在蒙古国推广扩大到30万亩外,还推广到了俄罗斯。全省“青杂”系列杂交油菜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日臻完善。
  马铃薯产业方面,通过《马铃薯脱毒原种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马铃薯万亩制繁种技术示范》等项目的实施,应用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无土栽培、种薯快繁等生物技术和工厂化生产方式,形成了集品种选育、微型薯生产、基地繁育为一体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年生产脱毒原种523万公斤,脱毒苗910万株,微型薯1390万粒,建立一级原种繁育基地22万亩,生产优质种薯35万吨,为本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种保障。尤其通过高产、抗病、耐寒优良品种青薯9号的种植示范推广,结合全膜双垄、精准施肥等综合生产技术,青薯9号平均亩产达到了3889.9公斤,较本省的全膜双垄马铃薯的平均亩产2348.5公斤提高1541.4公斤,增产幅度达65.6%,由于其高产、抗旱、优质等特性,今年在山西、宁夏、甘肃、云南、四川等重点省份推广400万亩以上,青薯9号的推广不仅改善了全省优质高产马铃薯种植结构,而且对推动全省马铃薯产业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在青稞产业方面,通过抗寒、早熟、丰产“昆仑”和“柴青”等系列青稞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凸显出了青稞良好的高产性状。昆仑15号在海西州创造了亩产621公斤的最高纪录,增产率达38%以上;昆仑14号在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创造了亩产351公斤的高产纪录,增产率达40%以上;并在互助、海南建立青稞良种繁殖田2.72万亩,推广种植17.84万亩,获得青稞有机认证和有机生产转化认证11.7万亩,累计生产青稞系列产品2.93万吨,青稞种植户新增收入1680万元,加工实现产值12.8亿元。
  蚕豆产业方面,重点开展了青海13号、14号等优良品种配套覆膜等抗旱保墒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及高海拔区的示范推广,建立了旱作农业区小粒蚕豆高产示范基地5.3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28.6公斤,增产幅度达30—50%;并实现蚕豆全程机械化生产6300亩,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5—10倍,生产成本每亩降低200—300元,今年蚕豆审定新品种1个,申请保护品种1项,授权品种2个;并在蚕豆蛋白粉加工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蚕/豌豆蛋白粉等产品6个,申请5个发明专利,加工原料8000吨,蚕豆食品加工产值达到4000万元。
  果蔬产业方面,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开展了富硒大蒜、富硒马铃薯、航天蔬菜新品种、柴达木肉牛、冷水鱼、奶牛、禽蛋规模化养殖、设施果品产业、薄皮核桃、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设施温室高效生产及绿色安全等方面开展了产业化示范推广工作。
  三、科技促进“小枸杞”向“大产业”的嬗变
  枸杞依托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攻克制约枸杞产业发展的一批关键技术。通过《青海高原枸杞良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枸杞新品种柴杞1号繁育及推广》等项目的实施,搭建了高原枸杞育种资源平台,利用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化学育种、辐射育种以及航天育种等手段,相继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杞1号、柴杞1号、柴杞2号等产量、粒度、品相等优良枸杞品种及品系,填补了本省本土枸杞品种选育的空白。目前已建立了青杞1号、柴杞2号等自有品种的快繁体系,累计完成良种采穗圃170亩,大田苗木繁育基地755亩,规模化生产优质苗木1548万株,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500亩,并编制了全省枸杞主要病虫害名录,发现昆虫新种1个,中国新纪录1种,青海新纪录15种,制订了《枸杞苗木繁育丰产栽培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枸杞有机栽培管理技术规范》等五项标准。同时,枸杞、沙棘活性成分提取纯化、绿色枸杞制干等关键技术的成功研发,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带来的二次污染、易产生板结、农药残留不能降解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全省枸杞、沙棘产品的质量品质。目前,通过围绕浆果资源高值化利用,已开发出有机枸杞干鲜果、冻干枸杞、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软胶囊及枸杞酒等系列产品,并取得8项科技成果、15件专利,为全省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