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烟台开发区的京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显示材料的研发也用上了“基因”技术。
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搜集了3000多种导电材料逐一试验,终于选定了钨丝。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作“试错法”,也叫“爱迪生法”,在传统材料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基因组工程可以解决‘试错法’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像分析生物基因一样分析材料的‘基因’,在实验验证之前,先通过高通量计算机进行‘模拟研发’,从几十万种分析结构中,更快速、精准地筛选出目标化合物。”丰佩川是烟台显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年4月16日,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烟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建了烟台京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填补了我国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的空白。
丰佩川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显示材料领域,带领显华在液晶材料和OLED材料的多个细分领域做到了全国第一。他深知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短板,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去年3亿元销售收入中,3000万元投向了研发,占比达到10%。公司580名员工中,研发人员有120人。为了组建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去年以来,公司已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
这些钱,一部分投向了研究室跟设备,一部分投向了人才。
陈跃、邢其峰、邱创弘,三位博士如今都已在研究院独当一面。
“我们三个人,正好是材料基因组研究的三个环节。”陈跃告诉记者,与传统的材料研究相比,利用材料基因组工程做研发相当于把研究从实验室搬进了计算机机房,用分子片断“搭积木”。“我负责的主要是计算,从数以万计、百万计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可能具有目标属性的化合物。”
筛选出的化合物由邢其峰进行合成。再经过其分析筛选之后,交给邱创弘做出面板成品,进行各种属性的验证。三个人的工作环环相扣,将分子材料的研发效率提高了数倍。目前,通过此平台已有多种新材料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
“它以‘理论预测在先,实验验证在后’模式替代以前‘实验在前,理论在后’的模式。材料基因组工程就像从钓鱼到打鱼的转变。成本低、效率高,研发费用和研发周期缩短至少一半以上。”烟台京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雪波告诉记者。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公共服务平台,对烟台乃至山东新材料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烟台开发区在了解到平台的重大意义及企业实际困难后,决定5年时间给予平台5000万元资金支持。
研究院将采取边筹措、边研发、边转化的模式,依托显华公司国内唯一液晶和OLED材料全产业链基础,在系统性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材料的同时,计划5年内建成分子材料基因组基础研究平台、分子材料基因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等3大平台;培养和引进国家级专家8名以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80个,孵化、培育、引入企业不少于15个,其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企业不少于8个,5年内通过培育企业、转化项目、提供服务等新增产值(或估值)2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