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万物皆媒,如何让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12月7日,江苏智能媒体产业研究院(简称IMI))在苏州高新区揭牌成立,“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技术论坛”也于当天举行。来自国内外人工智能与智能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据介绍,IMI主要致力于数字媒体、人工智能、XR+人机交互、大数据及媒体区块链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解读和发扬中国文化,打造“产、学、研、用”四维一体的开放型共享研发平台。而本次“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技术论坛”由中国仿真学会数字娱乐与仿真专业委员会主办,苏州中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为主题进行交流互鉴。
论坛现场,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苏州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凡长进行了《人工智能前沿》的主题交流,展示了李群机器学习、动态模糊机器学习、智能+区块链、类脑协同主义等前沿研究话题。常熟理工学院教授、IMI专家袁华以《智能媒体 未来已来》为题,讲述了智能科技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展示计算之美。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视觉与可视化实验室主任杨睿刚进行了《虚拟化的现实》的交流演讲,演示了在图像复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苏州中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政作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展望》的主旨演讲,结合文化产业打造的切实需求,提出“文化为核心,科技为手段,产品为载体”的科技文化融合思路,并对科技文化融合产品的研发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中心王宇研究员,中兴通讯5G产品线总工夏宏飞等专家也就科技赋能文化产业进行了交流。
北航VR/AR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文军表示,以往,许多院所的科研很少与具体的使用项目直接对接。因此,尽管院校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但在具体落地方面做的很少。IMI的成立,可以有效地将实际运用的需求与院所的研发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科研力量更快、更直接地转化成现实成果。
IMI智能媒体产业研究院的主要发起人朱红兵表示,5G智媒具有万物皆媒、媒体皆智、场景百变、永恒在线等特点,5G带来万物皆终端的变革,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设备作为互联网的接口,融入到虚拟世界之中。AI人工智能与终端的融合,可以让受众随时与媒体产生交互,作为信息的发布端随时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而实时调整信息的内容与方式,创造“轻页面、轻操作、千人千面”的新型发布方式模式,一个“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能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据悉,IMI研发的多介质成像与空盒子发布技术,已经可以在多种固定、气体、水雾等不同载体上进行适时显示与交互,并且成功地运用到了关公文化园景区、新青海精神高地展示馆等项目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朱红兵表示,IMI的成立,就是要通过“产、学、研、用”四维一体的开放型研发平台,汇聚更多的国内外技术专家,汇集更多的前沿性科技,进行智能媒体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为科研成果与文化产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打通从研发到运用的“最后一公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