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山东省以创新思维推进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科学发展

   2015-03-10 山东省科技厅
41
核心提示:为加快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近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省科
  为加快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近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及好当家、东方海洋、百合生物等企业代表进行考察调研和座谈,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对园区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谋划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园区科学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充分发挥荣成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经过省科技厅和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多方考察和论证,威海和荣成两级政府2012年确定在石岛管理区与人和镇交界新建特色海洋园区。通过两年的改造建设,先后拆除养殖场200多家,投入5亿多元实施了路网管网、污水处理、河流治理等一批基础配套工程,引进了中海海洋健康产业、宇昌海洋生物等37个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初具规模。2014年12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并列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园区规划总面积36.5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6.57平方公里,海上约20平方公里。主要构建“一带两翼六大功能区”:“一带”是以槎山风景区为轴线,东西贯通整个核心区的沿山休闲观光带;“两翼”是以槎山沿山休闲观光轴为脊线的北部陆地片区和南部海洋片区;“六大功能区”是按照产业定位不同,分布在“两翼”的海洋科技创新孵化与创新平台区、会展交易及电子商务区、海洋生物医药加工区、海洋生物制品加工区、临港服务区、海洋生态增养殖区。
  根据这次考察调研中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建议,省科技厅将积极支持园区以建设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为目标,突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示范带动、城乡统筹等功能,打造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综合效益和生态环境一流的现代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是创新发展模式。摒弃单纯依靠建企业、建厂房的输血式发展模式,坚持技术先导和原创驱动,提升研发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创新驱动、高端发展,产城一体、统筹推进”。集聚研发人才,实行柔性人才政策,创新收入分配方式,探索技术入股等合作模式,积极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园区进行研发和成果转化。搭建技术检测平台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园区进行科研活动。积极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充分利用省级风投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创新资源,设立以百家食品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创新引导基金,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二是统筹产业发展。坚持三产贯通,协调发展。立足荣成区位、海洋资源优势,统筹海水养殖等第一产业和海洋牧场装备、环境检测设备等第二产业发展;通过加强电子商务合作,抓好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将园区打造成为专利、产品、信息技术或生产技术转化的集散地,通过网上网下多重手段的结合,示范引领,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将荣成的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改变依靠土地等优惠政策发展企业的思维,强化创新孵化区建设,积极培育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主攻海洋生物医药、食品保健品、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海洋高新产业聚集区;探索总部经济等发展模式,引导海洋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产业关联应、资本放大等外溢效应;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企业建设研究中心,按照企业化的模式运行发展,解决关键瓶颈技术问题,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园区企业真正担负起发挥市场导向、引领市场需求的责任。四是注重园区环境保护。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以槎山风景区为轴线的休闲观光带为核心,建设园区“六大功能区”,实现梯次发展。将海洋科技创新孵化与创新平台区、会展交易及电子商务区布局在核心区,科学规划布局海洋生物医药加工区、海洋生物制品加工区、临港服务区、海洋生态增养殖区,严格避免污染企业落户。加强与环保、质监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成果,加强海洋环境安全实时监测和防控,强化加工废弃物处理和有效利用,珍惜资源、减少污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