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银川开发区:“机器换人”激发产业新动能

   2020-03-11 银川开发区
50
核心提示:没有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没有工人忙碌的身影,干净敞亮的车间里,一台台机器人在灵活自如地焊接、喷漆、打孔

没有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没有工人忙碌的身影,干净敞亮的车间里,一台台机器人在灵活自如地焊接、喷漆、打孔……3月7日,在宁夏力成电气集团车间内,一条长约40米的钣金柔性生产线上,只有1名工人在电脑前监控着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在工作。

作为生产配电设备的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着手实施数字化工厂,打造“机器换人”的未来工厂。该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徐志告诉记者:“公司每年科技创新投入达3000多万元。像我们的元件焊接、贴标、涂漆,一条生产线的正常运转,以前需要10人,如今1台智能机器人就能轻松搞定。现在我们的16条柔性化生产线上,共有52台机器人在工作。”

2月5日,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接到给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综合楼配电供应设备的命令。工程量大,时间紧迫。按照过去的安全施工要求,大概需要半个月的建设周期。但现在通过数字化的设计和生产,仅用了5天时间,宁夏力成电气集团就顺利向工程方交付了42台配电设备。

“这得益于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我们的数字化工厂比以前减少用工50%左右,大大减轻了我们在防疫物资筹备上的采购压力和复工生产的人员缺口。”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企业车间内已基本实现主要工序依靠智能制造,避免了人员密集。“在当下的特殊情况,如果没有数字化工厂,有订单都不敢接”。

不碰面生产,打造复工生产的“顶配”

3月6日,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小则几米、大则几十米长的框架结构的“大家伙”正在奋战,而旁边仅有3名工人在“监工”。

“您放心,保证不耽误发货时间。”对照订单,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麻辉亲自致电每一位客户,“这不仅是让客户放心,也让客户看到我们在这个特殊时期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生产车间正在赶制一笔外省的订单。虽然生产时间紧、物流还未完全恢复,但整个厂区已是生机蓬勃。

作为“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特殊时期承接订单的底气来自于智能化。“如今,我们每个产品都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性,生产状态、性能参数等所有产品信息都能在我们的大数据库里找到。”麻辉介绍,智能化车间里集中应用了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数字化智能传感器、视觉系统等数据采集技术随处可见,公司已经实现了“万物共联”。

千里之外,这边轻点鼠标,那边产品的运作情况、寿命、维护保养时间都能一目了然。而在车间内,工人们利用智能操控各个系统,操作人员即使在同一个车间,也可实现“不碰面生产”。“所有工人的行动轨迹、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都可以通过系统来实时监控、实时了解,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大数据的统筹。”麻辉告诉记者,这完全得益于智能化生产线的功劳。

机器赋能,危机中转危为安的“护身符”

人员减负,机器赋能。“如果倒退回两年前,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可能会更大。”3月6日,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副总贾国志感慨地说,尽管目前生产线仅恢复了八成,但企业已经可以开足马力应对全部订单。得益于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的大量应用,公司在面对疫情下的复工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都变得格外精准而高效。

作为全区智能能源计量仪表数字化工厂,走进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内,厂房各个角落的工作画面实时投射在门口的大屏上,车间里的摄像头不仅能辅助生产管理,还能自动识别和抓拍未戴口罩、人员聚集等行为,一条线几十台设备,只要四五个人就能完成操作。

“这次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复工时间不定、缺少人力的危机已经化解,但这次经历再一次让企业认识到,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的重要性。”贾国志告诉记者,不知道下一次危机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只要走得快一点、技改速度再快一点,就能化危机为先机,进而创造商机。今年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进一步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及效益,提高生产产能、提升产品质量。

据了解,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几家企业均是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支持。其中,宁夏力成电气集团同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高原配网开关设备制造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身份证”,主持和参与起草了1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智能装备专项数字化车间2个项目、智能制造新模式、国家物联网专项、火炬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采访中,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疫情严峻考验中,银川经开区将继续实行“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奖励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机器换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应用,让更多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同时,转变管理及生产方式,提升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