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武汉开发区:智能汽车生态圈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0-03-20 武汉开发区
35
核心提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车而生、因车而兴,现在正因智而变、因智而盛。 今年9月,武汉发出全球首张自动驾驶车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车而生、因车而兴,现在正因智而变、因智而盛。

今年9月,武汉发出全球首张自动驾驶车辆商用牌照,标志着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商业示范运营项目落地。10月世界军运会期间,各国嘉宾乘坐智能汽车往返赛事场馆和军运村住所,纷纷点赞“体验很好”“不亚于人类司机”。

武汉汽车产业已初步完成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武汉开发区下一代汽车发展目标显示,未来五年将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支撑,建成集智慧交通、智能出行、智慧城市于一体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智能化推动“汽车+”跨界融合

“汽车产业产值已连续多年占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为什么还要提出跨界融合?要融合什么?怎么融合?”今年9月,第二届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召开,近600名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刮起“头脑风暴”,为武汉开发区“汽车+”跨界融合把脉问诊。

“智能化时代,汽车不再是单纯代步工具,要通过设计更多场景应用,让汽车越来越善解人意,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汽车消费者代表张国胜说。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彭浩介绍,早在2016年11月,开发区就借国家级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建设的东风,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双引擎”,抢占下一代汽车产业制高点。

“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矿山等封闭环境是可行的,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应对大规模进入城市交通环境?”面对这一“经典之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建议,通过互联网+空天信息+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资源的全时空动态感知和交通工具的全过程运行管控。武汉开发区亮出的实招是用5年时间,打造下一代智慧交通支撑平台,具备测试车辆上路运行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认为,吃的料少、跑的路远是老百姓对下一代汽车的最实在期待。“30分钟就能把电量从10%充到80%。”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员工王哲介绍,东风风神E70周年版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上班族每周只充一次电就能安心上班。

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格罗夫氢能汽车,依靠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加氢仅需数分钟,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全产业链打造世界级“车都”

武汉开发区拥有东风本田等6家整车企业,年产汽车100多万辆,是武汉人引以为豪的“中国车都”。在汽车行业面临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快速重构的今天,武汉开发区靠什么继续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强调,要培育新动能,在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上下功夫,打造世界级“车都”。

目前,武汉开发区已推动成立自动驾驶城市示范与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组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近百家自动驾驶领先技术创新企业率先跨界联合。根据规划,2022年将形成涵盖下一代汽车研发设计、智能终端制造、智慧交通平台运营的完备产业生态体系。

自动驾驶,把人身安全交给汽车,放心吗?今年10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百余位中外媒体记者参与体验试乘。全国规模最大的5G车路协同开放测试道路,最为丰富的测试运行场景,消除了他们对自动驾驶的安全疑虑。“这里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更是首次在国内大范围使用。”中移智行创新部总经理任大凯说。

“测试基地是一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就像一个磁场,能吸引大量整车企业、智能零部件公司、车联网公司等聚集,形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业内专家表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万亿元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需要集聚培育具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引领下一代汽车发展的领军企业。今年年底,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建成投产,一期项目形成了80万套各类控制器、12万套电机、5万套电池系统的制造能力,并拥有完整的“三电”开发及试验验证能力。

建设智能车都,要从单打独斗走向集团作战,走产业集群之路。武汉开发区积极构建“一区多园”产业格局,建立创新产业园、创新谷、青年创新服务中心、汽车工研院、双创示范基地等,吸引数十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研发机构入驻。近期,武汉即将签约引进48个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项目,其中智能网联汽车项目16个,新能源新材料项目7个,检验检测及其他科技孵化项目25个。

产业人才引领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武汉开发区所做的必答题。彭浩表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紧邻长江黄金水道,要通过高科技领域的人才集聚,提升汽车行业发展的含新率和含绿率,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沿线上的一颗明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