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小小的微球就像“强力磁铁”,迅速有力地抓出有用物质……在生物医药生产环节,分离纯化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微球则是提取蛋白和抗体的唯一材料。苏州工业园区企业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攻关开发出纳米微球并实现产业化,成功在这一“卡脖子”领域实现国产替代,也为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补齐关键一环。
从外形上看,纳微科技开发的微球就像面粉一样,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出它是一个个形状、大小一致的小球,而且每个球上还有无数个互相交错的纳米孔道,每克微球的表面积可以达到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也因此它才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由于制备技术难度大、我国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等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用于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层析介质微球基本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长。
纳微科技从2007年成立之初就秉持以创新赢尊重的理念,长期坚持研发创新,突破微球材料精准制备技术这一难题,实现了多个世界首创。如今,纳微已成为世界唯一一家可大规模制备单分散多孔二氧化硅色谱填料微球的公司。在打破垄断赢得国内上百家医药企业认可的同时,也已向欧洲、美国、韩国等大型药企出口累计上万升高性能填料,改变了我国单向进口色谱填料的被动局面。不仅如此,信达生物、恒瑞、博瑞医药、开拓药业、上海药物所苏研院、天演药业等园区“明星”企业也都已成为纳微的合作伙伴。
一根铅笔大小的金属柱,里面分布着成千上万个微球,可广泛用于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的分析检测等。一年前,纳微科技依托在微球领域的长期积累,成功实现色谱柱的产业化,这也意味着纳微不仅掌握了做“面粉”的技术,更巧妙地运用“面粉”做出了“包子”,扩大了微球的应用领域。“国外用于分析检测的色谱填料显微镜下看是大大小小的球形,而我们研发出的单分散微球每颗粒子大小一致,分离效果大幅提升,价格却低很多。”在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看来,搞创新,纳微始终是奔着最好去的,“我们希望的不仅仅是替代进口,更要成为世界领先甚至是独一无二。”
两年走出实验室、八年落地产业化,将这一“丰满的理想”变为现实,纳微花了十余年时间,也正是对于技术创新的不竭坚守,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才有了扎实的下游“根基”,在补齐补全产业链的同时,也能“磁吸”更多的创新资源,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