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奔腾向东。流经武汉,从湘口到沌口,绵延72公里,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
有着“中国车都”之称的武汉开发区,就在这个江湾的怀抱之中。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经过29年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武汉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之一,综合实力在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每年,百万辆汽车从武汉开发区驶出,以东风汽车为首的东风大道沿线,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400亿元,是全省工业产值最高的一条经济主轴,被誉为“千亿大道”。武汉开发区的主要经济体量,均聚集于此。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武汉开发区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出:对标国内一流开发区,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全球知名车都。
新目标,需要新支撑。2018年2月,武汉开发区开始谋划沿江区域开发,从“东风大道”走向“长江经济”,从“千亿大道”迈向“万亿产业”。
今年4月,疫后重振的关键节点,武汉开发区再次明确,实施“两带”“两核”发展战略,在做强做优“东风大道先进制造大走廊”的同时,在长江沿线开辟新的发展主战场,加快建设“长江沿岸科技新城发展带”,构建未来发展新支撑。沿江开发,由此进入提速期。
实施沿江开发,武汉开发区践行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先后投入数百亿元,将长江沿岸26个湖泊、16座青山全部复“绿”。位于开发腹地的智慧生态城,9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三分之二是生态绿地,三分之一可供开发的土地不引进工业项目,全部布局现代服务业。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理念,打造产业集聚高地、人口热土,建设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
初夏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于此,从湘口到沌口,郁郁葱葱的长江沿线,已是一派繁忙场景。东风“云峰”、吉利高端整车、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示范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紧建设,汽车芯片、无人驾驶、新能源、氢燃料电池为代表的下一代汽车产业云集,融创智慧生态城、中建三局绿投总部等城市功能配套项目依次排开,一幅产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图景正在展开。
武汉开发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高标准打造建设长江沿岸科技新城发展带,力争“长江经济”与“东风大道”同频共振、联动发展,共同引领开发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践行新理念 三年投入数百亿元修山护水
长江流经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留下了72公里岸线,约占武汉长江沿线的一半。长江给予这片土地恩泽,每天近50万人共饮长江水,每年数以万计的货物从汉南港发往全国各地。
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背景下,实施沿江区域开发,如何更好地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武汉开发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武汉开发区主动作为,将区域环境治理统筹到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中。过去几年间,已先后投入数百亿元,将围绕长江边的26个湖泊、16座山体全部复“绿”。同时,启动沿岸非法码头整治,取缔11家,提升集并23家。曾经的砂石码头,重新种下意杨树苗,遍地撒下草籽,变身靓丽江滩,为沿江绿色发展铺就底色。
既为城市添绿,更为发展留白。
位于武汉西南一隅的军山街,102平方公里区域内,长江、通顺河、硃山湖三条水系交互贯通,构成武汉最大的城市“绿肺”。2006年,武汉开发区托管军山街。对于长江岸边这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数十年来,始终不急于开发。开发区负责人说,要对历史负责,在没想好怎么开发之前先封存起来,为未来发展留白。
地处沿江腹地的智慧生态城,是武汉开发区沿江开发的主战场,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三分之二是生态绿地,严格控制开发,剩下的三分之一,只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医疗,拒绝任何工业项目。
“在招商工作中,我们始终严守生态发展底线,签约项目首选环保、健康、科技的现代服务业。曾有一些产值高的工业项目希望落户,由于不符合园区规划被婉拒。”智慧生态城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水清了,岸绿了,水鸟也飞回来了。如今,穿行于沿江的智慧生态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只见碧水蓝天,绿树成荫,青山如黛,宛如生长在绿叶上的城市。越来越多的高端创新人才、企业和产业奔着好山好水而来,带动城市发展升级和绿色宜居。
长江之畔的硃山,过去曾进驻10多家采石场炸山采石,过度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约1/4山体断裂。近年来,武汉开发区先后斥资2亿元,“买回”硃山采石场,进行停采闭坑、危岩体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昔日的采石场即将变身“冰雪小镇”,奥山集团斥资52亿元在此建设华中首个冰雪运动主题旅游小镇,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
积蓄新动能 布局抢占下一代汽车产业制高点
实施沿江开发,武汉开发区立足破除无效供给,全力布局下一代汽车、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5G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先进产能。
下一代汽车,是沿江产业布局的重点。开发区负责人表示,时下,汽车产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各种前沿技术层出不穷,呈现出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历史变革的关口,作为中国车都的武汉开发区,必须抢抓发展“时间窗口”,以建设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示范区为契机,推进汽车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跨界融合,推动从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打造万亿元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示范区,是核心平台。去年,这里已完成首批28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智能化改造,建成基于5G通信技术的C-V2X规模化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网络,并颁发国内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引领武汉率先迈出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
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目前,示范区正抢抓5G新基建战略机遇,抓紧建设二期和封闭测试场,启动第二批开放测试道路智能化改造,推动市政道路、四环线、汉洪高速等约110公里道路开放,以扩大测试范围,丰富示范应用场景。
“测试基地是一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就像一个磁场,能吸引大量整车企业、智能零部件公司、车联网公司等聚集,形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园区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大与百度、华为、京东等企业的合作力度,力争集聚更多企业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打造万亿元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需要具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引领下一代汽车发展的领军企业。为此,武汉开发区在沿江区域先后布局东风“云峰”、吉利高端整车两个百亿级整车项目。疫后重振,这两大项目均争分夺秒,加快建设。
其中,东风“云峰”项目,计划今年9月厂房竣工,明年初正式投产,生产搭载三电系统技术、车联网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产品,助力武汉新能源汽车核心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吉利高端整车项目,计划2021年底全面完工,将投产路特斯高端新能源车,填补武汉高端车研发制造空白。
建设智能车都,要从单打独斗走向集团作战,走产业集群之路。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全国82家自动驾驶领先技术创新企业,在武汉开发区成立“自动驾驶城市示范与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联盟成员包括戴姆勒、宝马、东风、一汽、上汽、吉利、蔚来等车企,以及华为、腾讯、滴滴、小马智行、驭势科技、图森未来等通信、新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创新企业。
去年8月,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武汉,这一中心离长江不到一公里。来自瑞士的世界顶尖检测认证机构——SGS武汉公司迁入沌阳民营工业园,办公面积比过去大一倍,还投资3500万元引入数十台机器人。
“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制造业水平。”有专家认为,这批机构的融入,正推进提升车都制造“含金量”“含绿量”,并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提升“含芯量”“含云量”。
探索新模式 打造产城融合创新样板
白天机器轰鸣,晚上一片寂静,整个汽车城像一座“工业孤岛”。和其他国家级开发区一样,武汉开发区也曾遭遇“产城分离”困扰。
在大力提升产业能级的同时,只有“产城协调发展、环境生态齐飞”,才能加速腾飞。为此,武汉开发区提出,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城市服务配套和高端特色城市功能,提升宜居吸引力。
4月10日,武汉“解封”第三天,融创·首创武汉经开国际智慧生态城市进入人们视野。这是一个“城市量级”的超大型项目,将聚集打造未来城市亮点区块,陆续建设智慧长江活力中心、武汉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产城融合创新样板区三大板块;同时,以物联网为基础,实现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应用。
不止于此。在沿江区域,奥山冰雪运动小镇、中衡国际设计小镇、宏泰重离子肿瘤医院、爱莎国际学校等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已签约入驻,总投资达800多亿元,以增加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供给,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未来,智慧生态城将继续坚守‘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以打造代表武汉未来的山水宜居休闲城、创新活力新都市为目标,以塑造山水生态环境、引进新兴产业、打造智慧城市为特点,以下一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装备为重点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业态,从产业升级引领、城市功能补充两方面,支撑‘中国车都’升级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
“龙头”抬起 “龙身”舞动
东风大道产业链11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总装生产线上正在生产CRV汽车。
东风大道是武汉开发区发展主轴,沿线13公里驻扎近2万家企业。它是全球汽车工业密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被誉为“车都之脊”,每年汽车产量超过百万辆,家电产量超过千万台,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400亿元,是一条“流金淌银”的千亿大道。
在这条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先进制造业走廊”上,大量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被应用在生产过程中。
东风本田第三工厂,使用全球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工艺和技术,并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工厂。其中,冲压车间引入全球领先的全伺服、高速化柔性冲压线,4.3秒可完成一件冲压件;焊装车间200多台焊接机器人手臂飞舞,打点自动化率100%,几乎看不到工人;总装车间只要25秒,发动机“镶嵌”进车身;每50秒就有一辆新车开下生产线。
通过自主创新,格力武汉工厂研发控制器智能化生产线,通过对控制器生产全流程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案设计、实施、改造,最终实现控制器产品智能化精益生产,可减少工人50人至80人,效率提升15%。
在去年全球汽车产业下滑的压力下,武汉开发区坚持稳中求进,积极应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前十,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人工智能、食品饮料、新能源及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集群。
在复工复产中,这条“走廊”上的龙头企业一直“冲锋在前”:其中,东风本田仅用27天就恢复满产,三个工厂全部开动,平均每50秒下线一台新车,日产量超过3000辆;美的、格力武汉工厂,产能利用率超过100%,正鼓足干劲,冲刺峰值产能……
“龙头”抬起,“龙身”舞动。在龙头企业引领下,产业链上下游的1100多家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员工复岗率接近100%。
东风大道是武汉开发区发展主轴,沿线13公里驻扎近2万家企业,其中包括7家整车厂、54家世界500强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400亿元,是一条“流金淌银”的千亿大道。
央企四大项目“云签约”落户中国车都
东风公司:未来5年投资460亿元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是全国最大的5G自动驾驶示范区,参观者在无人移动快递车前体验收取快递。
疫后重振,武汉开发区再次成为央企投资热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日前从武汉开发区获悉,东风汽车、中国交建、中建三局等一批央企在开发区大手笔投资,成为武汉“中国车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截至目前,央企及其下属企业在武汉开发区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6个,投资总额约1208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4个。
其中,东风公司宣布,未来5年将加大在武汉开发区的事业布局,投资460多亿元实施系列重大投资项目,助推中国车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在5月15日举行的武汉市云招商·央企专场活动上,东风公司与武汉开发区签约PNP武汉创新中心项目和十大系列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PNP武汉创新中心项目,东风公司拟与全球科技创新生态平台Plug and Play在武汉开发区成立合资公司,着力打造具备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网联化、共享化的智慧出行生态和创新生态,聚合全球创新资源,抢占下一代产业制高点。东风公司签约的十大系列项目,则围绕行业趋势和结合东风实际,实施转型升级、核心能力提升及新业务培育三类、十大项目,主要涉及技术创新、销售、智能网联、数字化建设、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
作为东风公司总部所在地,武汉开发区已经成为东风公司的指挥、研发中心、新业务培育中心和重要生产基地。其中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内体量最大的合资企业,也是武汉首个产值过千亿的单体企业。东风公司总经理李绍烛表示,武汉始终是东风事业布局和发展的重点地区,东风对武汉基地健康发展的信心不变,加快武汉基地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变,推动武汉基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变。“我们对武汉汽车产业和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此外,今年,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武汉开发区签约,将建设氢能产业基地,打造氢能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项目分三期建设,首期投资16亿元,建设包括氢能关键材料研究院和中试生产线、燃料电池量产线,将助力武汉开发区构建氢能核心产业链,建设国家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和氢能应用示范中心。
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已落户开发区。今年,公司将加大在开发区的投资力度,投资建设膜装备生产基地项目,项目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工程、社区污水处理等。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复工复产
武汉开发区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在复工复产关键时期,武汉开发区明确提出“两轴两核”战略,即以东风大道、长江沿线为轴,做强做优“东风大道先进制造大走廊”和“长江沿岸科技新城发展带”;以沌口、纱帽为核,积极推进城市开发,做大做强“沌口中心城”和“纱帽新城”。
为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推动“两轴两核”战略顺利实施,武汉开发区提出,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有呼必应,无事不打扰,让市民生活办事更快捷安全,让城市运行更高效更有活力。
审批不用“面对面”
1200余项政务服务“一网打尽”
今年4月,市民方睿计划在武汉开发区注册成立一家体育文化公司,主营体育赛事组织、策划,体育运动培训。了解到可网上办理后,他先收集好相关材料,登录网上政务大厅,仅用半小时就填好资料并提交申请。第二天,他就收到通知短信,营业执照已经办好。
“全程都不用见面,我在网上提交申报材料,一天后办好了营业执照,连领证都是靠快递邮寄到家,没想到效率这么高。”方睿说。
据武汉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登记科负责人鲍婕介绍,自4月10日区政务服务中心恢复对外开放以来,每天经手的企业开办事项,八成是市民通过网络完成申办。
2018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截至目前,已实现1296项政务服务“一网打尽”,748项政务服务可在街道、社区“就近办”,962项政务服务可实现“马上办”。
沌阳政务中心综合窗口负责人雍紫君介绍,目前,沌阳街辖区居民和企业通过“湖北政务服务网”,可预约申请或办理居住证、老年证、出生登记、户口迁移、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初审等行政审批事项。
建立“种苗库”
“培苗工程”助力企业茁壮成长
胡振鹏是在武汉开发区经营一家保健品商行的个体户,为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胡振鹏计划将个体户营业执照升级为公司营业执照(简称“个转企”)。
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个转企”,必须先向所属市场监管所申请注销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再申请开办新的企业营业执照。
4月27日上午,胡振鹏向沌阳街市场监管所咨询“个转企”相关手续。当天下午,该所为其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注销手续,并将信息推送给区行政审批局登记科。登记科立即启动“个转企直通车”,提前服务,简化材料,承诺符合要求的,免收关键材料住所证明,并提前准备相关材料范本,安排专人专窗接待受理。
胡振鹏只带一张身份证到窗口,完成相关签字手续。当天下午3点,他就领到了企业营业执照。
为加快个体户、小微企业发展,今年4月,武汉开发区出台“培苗工程”,为“个转企”企业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开发区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由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发改局、科经局、商务局、财政局、税务局、社保处等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解决企业发展难点问题。
沌阳市场监管所副所长刘红云介绍,“个转企”企业除了享受省市出台的税收、金融、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登记代办、会计服务补贴、免费培训、免费法律咨询、员工免费体检等多项特色服务。
武汉开发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培苗工程”将为武汉开发区建立300户个体户和小微企业“种苗库”,动态管理、滚动培养,今后3年每年培养100家个体户为小微企业,每年培养新进规进限30家服务业和商贸企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