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小学开学第一天。
下午放学时分,在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门口,一位家长牵着背着书包的小娃儿,有说有笑地回到了马路对面的之江花园小区,而满载着“红领巾们”的“求知专线”定制公交,则从校门口的公交站缓缓驶入闻涛路,朝联庄方向驶去……
在高新区(滨江),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感受教育的温度,已经成为一种寻常存在。
从上世纪90年代仅有3所村镇中心小学,到如今辖区内各类中小学29所、幼儿园36所;从两区合并之初全区年末户籍人口不足12万人,到如今仅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就超过5万余人……这些年来,高新区(滨江)是如何打好教育这场“翻身仗”的?
在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三态融合”的发展理念驱动下,高新区(滨江)将如何打好教育这张民生牌,匹配“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从3到30+ 这场教育“翻身仗”是如何打好的?
从初次走上讲台,到管理一所学校,张锡忠已经在教育领域耕耘了31年。
在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望着这所成立三年的新学校,校长张锡忠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在浦沿镇中心小学任教时,学校没有运动场,学生运动会也都是在学校后面的马路上开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滨江人,在张锡忠的记忆中,1997年滨江区成立的时候,只有西兴、长河和浦沿三个乡镇的中心小学以及下属的几个分校,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也大都是本地村民的小孩。
如何在田野上打造出一座科技新城,滨江区上下一致认为关键在教育,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到居民素质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营商环境和人才集聚,要实现城市化、现代化,教育必须先行。
2002年两区合并后,高新区(滨江)加快了发展脚步,一大批企业跨江发展,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2004年,高新区(滨江)新建杭州市闻涛小学、杭州市博文小学和杭州滨兴学校,也成为首批区教育局直属的三所学校。
不过,在教育稳步夯实基础的同时,来自新滨江人的一种声音让区委区政府非常着急。张锡忠记得,彩虹城小学创办时,老师去附近小区走访,“当时不少家长都当面表明态度,不会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学校。”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给滨江的孩子们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2012年,高新区(滨江)正式打响教育 “翻身仗”,提出实施教育五年振兴计划,实现“三年有成效,五年大变样”。
区教育局副局长傅天健说,高新区(滨江)主要在两个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是扩充资源,二是引进人才。在这五年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速,新建、扩建闻涛中学、滨和中学、丹枫实验小学、浦沿中学等14所中小学校,钱塘帝景幼儿园、丹枫幼儿园等19所幼儿园,为高新区(滨江)的居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新建一所学校,难在师资力量。2015年,高新区(滨江)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雁阵计划”,建立了从“入职新教师”“优秀级”“中坚级”到“卓越级”的教师成长体系和从“集中办班”“委派培养”到“特级教师定向培养”。
高新区(滨江)不仅引进经验丰富的优秀在职教师,还通过直接考核招聘的方式,大力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2012年到2019年,全区共引进教师2100多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幼儿教师占应届幼儿教师总数的16.2%,中小学教师研究生比例更是达到了35.6%,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和省级优秀毕业生占比在全市明显领先。
如今,走进高新区(滨江)的学校,现代化的硬件设施、绿色生态的校园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STEAM课程、PAD教学等智慧化教育让学校充满“高新范儿”。
“在滨江,好像真的没有‘学区房’的概念,家门口信得过的好学校,让我真心觉得自己家成了‘好学区’。”杭州钱塘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张妈妈的“点赞”,已经成为这座新城学生家长之间流传的主流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之外,高新区(滨江)的教育还在传递着暖心温度,为解决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难题”,2017年,滨江率先试点课后托管。如今,课后托管已在全区实现了公办民办范围全覆盖、周一至周五时间全覆盖,在杭州全市推行并广泛获赞。此外,智慧点餐、定制公交求知专线的开通,都最大程度地依据高新区的特性,为工作于此、生活于此的滨江居民提供了便利。
从城市能级到创新生态 美好教育新高地的向往将如何实现?
如今,高新区(滨江)的常住人口超过45万,这个数字约是2002年两区合并时年末户籍人口的四倍。
张锡忠也从不同维度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说,以彩虹城小学为例,2014年平行班只有5个,逐渐发展成7个班、9个班,“不知不觉,学生家长也从说着方言的老滨江人,变成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滨江人。”张锡忠笑谈,“名校博士、来自地方的高考状元,这样的学生家长比比皆是。”
“30年前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农村会成为如今的面貌。”而在产城人融合的过程中,张锡忠也感受到了高新区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更高诉求。“他们希望孩子不但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还要有十足的个性发展。”
高新区(滨江)的教育是什么、缺什么、应该做什么?
面对“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教育何为?越来越多的人才在高新区(滨江)安居乐业,培育好“滨二代”,教育何为?加强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水平,教育何为?
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人才不断涌入的背景下,这些疑问触发了全区上下对教育发展更深层次更高格局的思考。
前不久,围绕这一命题,大家在高新区(滨江)教育工作座谈会分享心得经验。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提出,教育是民生事业、是城市能级也是创新生态。
具体来说,对高新区(滨江)而言,居民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要把办好教育作为头等大事,让滨江居民更有获得感;优质的教育是吸引人才的竞争力,必须要跟得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对标全国前列、世界一流;立足高新人才教育所需,创新教育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大环境,激发人才更多创新创业灵感,加速建设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创新策源地。
据高新区(滨江)教育局透露,近期,该区将发布关于建设教育创新生态打造美好教育新高地的实施意见。
事实上,打造美好教育新高地的行动已经渐次铺开。以学前教育的推进为例,高新区(滨江)大面积普及公办幼儿园,调整街道管辖的幼儿园为区教育局直属,这意味着高新区(滨江)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办的学前教育。
7月,高新区(滨江)组建了6个教育集团,覆盖18所学校,以新名校集团化建设为载体,通过优质学校品牌输出与文化共融形式,深入推进区域集团化办学,全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钱江南岸出现优质学校群落,实现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滨江)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探索开办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新模式,在海康威视、海创基地建设的公办普惠式幼儿园项目,已经被列为杭州市2020年度重点领域改革项目。
高新区(滨江)计划,到2025年,高新区(滨江)各项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教育均衡指数和衡量区域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首列,打造“优质公办资源作保障,高品质民办教育作补充”的现代化教育新格局,形成体制完善、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以优质促均衡的高新教育新体系,并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区和杭州市教育创新发展样板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