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创新案例丨烟台自贸片区推出海洋生态精准修复新模式

   2020-09-10 烟台开发区
37
核心提示: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强调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战略资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强调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战略资源,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与利用,既是国家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环境的迫切需求。

烟台自贸片区(以下简称烟台片区)毗邻黄渤海,拥有 5 家国家级海洋渔业原良种场,占山东省的38%、全国的18%,每年都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智力支撑和有效评价,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也是我国沿海海域普遍面临的难题和困境。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保障黄渤海原生物种遗传多样性安全,烟台片区高标准规划八角湾蓝色种业硅谷,积极打造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通过精准指导、精准繁育、精准监测,逐步构建保护能力强、技术高端、成效显著的一体化修复新模式。

主要做法

精准指导,及时发布修复目录

依托山东资源环境研究院,对黄渤海种质资源的分布、总量、遗传活力进行深入、系统分析,详细梳理野生水生生物和地方土著的种类和数量,制定原生物种种质资源目录,为科学布局海洋生态修复强度和范围提供重要指导和支撑。

精准繁育,科学搭建推广体系

以 5 家国家级海洋渔业原良种场为主体,发挥各自在鱼、贝、参等多个品类的繁育特长,通过与中国海洋大学蓝色种业研究院合作,促进种质资源研究技术与国家级原良种场有效结合,以最快最有效方式实现对种质资源的繁育与推广;加快优质水产苗种检疫准入,全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联合国兴东方等龙头企业,形成“种苗引进+中转培育+牧场养殖+精深加工”全链条发展新模式。目前已培育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水产种业企业,推出了多个稀缺品种的繁育,有的还形成了全国性的养殖技术规范。

精准监测,建立长效评价机制

积极开展东亚海洋合作,针对放流事宜,提前与相邻的韩国等方面进行沟通,并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拖网调查的方式进行跟踪监测,出具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报告。渔业主管部门通过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报告,差异化安排次年放流任务,以此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

实践效果

实现了海洋生态修复由“为捕捞而修复”向“为生态而修复” 转变,放流重心由“大宗经济物种”向“资源修复需求物种”转移,增强了海洋生态修复的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并倒逼企业优化增殖放流物种,培育出更加适应海洋环境、成活率更高的物种,进一步提高修复资金利用率和修复效果。

创新亮点

打破了原有的增殖放流传统,统筹考虑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前瞻性制定黄渤海原生物种种质资源目录,并适时引入专业权威机构,增强海洋生态修复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时,通过烟台片区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加强与日韩海洋技术交流和贸易合作,特别是在苗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中日韩海洋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共同推动毗邻海域生态持续向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