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主刊发表了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联合研究成果—低甲烷高淀粉水稻SUSIBA2。该成果首次研究出在水稻不减少甚至增加淀粉产量基础上,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方法。这项世界植物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在科学成就、国际影响和应用前景方面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独创。在进入大气的甲烷中,有7%~17%是由稻田释放的,全球每年从稻田逸出的甲烷总量高达2500万吨至1亿吨。为破解稻田甲烷减排难题,各国主要通过研究改善耕作措施来提高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但这种措施耗时费工,不易实施,且影响水稻生长。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所王锋所长与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孙传信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合作,在科技部门支持下,历经10年不懈探索,从水稻育种入手,借助大麦转录因子,有效调节水稻光合作用产物的分配,将光合作用产物更多地运输到水稻的地上部位,从而促进水稻增产、减少稻田甲烷排放,为破解粮食安全和全球变暖两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是该项成果确立了我国在相应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研发这项科技成果的12位署名作者,中国福建占7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所王锋所长是通讯作者。在国际科学界,通讯作者是项目成果的领军人物、发起人与设计者。这一研究成果被《自然》杂志刊登之后,在国际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并获得了高度肯定。《自然》周刊同时刊登一篇评论称,这项研究是“开创性的”;国际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也发表评论表示“这是非凡的成果”、“这种低甲烷水稻对甲烷的‘削减是巨大的’”。法新社、德国广播电台、瑞典广播电台、美国《洛杉矶时报》、新华社、《参考消息》、《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均对此作了报道。
三是有望形成广阔的应用前景。科研团队三年田间试验表明,这项技术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在秋季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50%,夏季可以减少90%排放,并且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中淀粉含量等产量指标均有增长。
若该成果的应用研究在未来取得突破,选育出低甲烷高淀粉水稻新品种,按照减排50%推算,预计每年将使全球稻田甲烷减排5000多万吨,中国稻田甲烷减排1000万吨,福建稻田甲烷减排30万吨。这将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