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阴临港开发区利港街道的吴女士前不久进行了换肾手术,高昂的手术费用让并不宽裕的家庭陡增压力,该区及时送上13万多元的大病医疗补助,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像吴女士一样,去年临港开发区有6500多人享受到大病医疗互助基金的“政策红利”,补助金额超2100万元。在全国首创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是临港多元救助机制改革的一个范例。
近几年来,临港开发区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发力,以深化15项重点改革为抓手,不断拓宽支撑发展的新平台、培育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激发了“二次创业”的创造力。
提能增效企业化改革力度持续加大
“四年来累计签约超亿元重大项目286个,其中竣工投产项目127个,完成投资495亿元;目前有在批拟建和开工在建项目93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透过这份亮眼的项目建设成绩单,是临港开发区招商企业化改革释放出的新动能。该区专门组建临港产业招商发展有限公司,实行经理人制度、企业化运作,同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招商项目助理、公推竞岗选聘招商部长、实施招商全员个人积分制等,着力完善全区“一盘棋”招商体系。在此基础上,该区今年还将进一步完善专业培训、定向锻炼、特岗设置等机制,进一步激发招商活力。
提质降本市场化改革深度持续拓展
“污水处理成本明显下降,排放标准持续提升。”这是临港实施污水管网一体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该区引入光大水务战略投资者,在整合推进污水管网全区域互联互通的同时,快马加鞭截污纳管进程,建成了澄西污水处理三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西利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到今年底将彻底实现辖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接纳能力有盈余。
“城市照明亮化做好了,才能拉动夜间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临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区围绕城市照明市场化改造和运营,对6937盏老旧钠灯进行了节能改造,用透雾性好、维修率低的LED灯取代,本月底将全面竣工。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临港开发区不仅把着力点放在污水处理、节能改造和无废园区建设上,而且在民生领域先行先试、集中攻坚。通过引入外资和社会资本,先后建成了江阴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建民营”学校——临港科创实验学校,投运江阴规模最大的民营医院——澄西医院,正在加紧建设江阴最大的外资医院——总投资2亿美元的泰富临港医院,并吸引了泰富医疗板块总部落户;镇街养老机构全部实现“公建民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连续三年政府工程总中标额比标底价下降了35%;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改革,通过厂房收储、司法拍卖、土地复垦等途径,腾拓土地5000多亩。据统计,临港开发区在医院、学校、污水处理、养老事业等领域推行特许经营、服务外包、转制出让等,四年来累计节约政府公共开支超30亿元。
提速见效集成化改革广度持续增强
近期,临港行政审批改革动作频频: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依梯凯动力设备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出地面;重大项目审批智能管家系统上线……从“店小二”到“好管家”,临港开发区加紧承接国家级开发区全链赋权审批事项,开设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专窗,创新推行代办制和“容缺预审”制,去年办理各类审批事项超10万件。同时,在江阴率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项目专员制,“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一切服从项目快”已经蔚然成风。
围绕体制机制更加扁平化、一体化、高效化,临港开发区在简政放权、网格治理、人事绩效等方面打好组合拳,集成化改革的聚合效应正日益显现,为开发区治理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完善综合执法改革,健全“大数据+指挥中心+N”架构和网格员功能,引入无人机执法,仅去年就拆除违建5.3万平方米,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健全大接访改革,完善领导信访接待和包案制度,一年来先后解决信访积案45个,一批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化人事绩效改革,推行特岗设置,健全编外用工管理体系,拓展了干部选拔渠道,打通了职务晋升通道,各级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