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威海南海新区:创新之城 活力南海

   2021-04-12 威海南海新区
50
核心提示:每五台国产手机,就有一台后置摄像头出自这里;全球唯一家跨界空中和水下的机器人公司,着手将总部向这里搬

每五台国产手机,就有一台后置摄像头出自这里;全球唯一家跨界空中和水下的机器人公司,着手将总部向这里搬迁。这片创新资源不断集聚的沃土,就是南海新区。

近年来,南海新区努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引得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臻迪科技等众多科研平台、创新企业纷纷来栖,有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个企业敢创新、能创新、见成效的“全创新链”,正逐渐使创新成为成为南海新区的城市新IP。

产值一年翻三倍,更接连成为华为、小米、OPPO等许多知名厂商供应商。入驻南海新区以来,威海联合影像有限公司在创新上放手投入,产值逐年“连级跳”。

“科技创新回报率高,但前期投入太大,会给后续生产、销售埋下资金链断裂风险。”联合影像生产运营副总经理赵彦博说,“南海新区恰好在这方面给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针对企业创新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

在南海新区,较多科技创新企业处于初创期。虽然掌握核心技术,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这一阶段,科技创新企业最需要的,就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针对企业创新痛点,南海新区果断修订完善区级创新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供19项政策配套,并设立2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确保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有力搭建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和政策体系同样受到企业青睐的,还有无微不至的“上门辅导”。在云端,南海新区梳理汇总国家、省、市最新惠企政策,广泛发动区内科技企业参加政策培训,推动创新政策在企业应知尽知;在线下,仅一场财务管理培训,就吸引60多家企业共约百余名财务人员参与培训,使企业进一步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享受政策红利。

“目前,我们共组织区内40家企业申报山东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共申请补助资金937.58万元,企业数量和申请补助资金比去年整整翻了一倍。”南海新区科技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创新补助外,南海新区还发挥地方金融机构职能,为冠通管业等企业发放应急转贷资金4000余万元,切实帮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由此,政策、资本、服务……一套套“组合拳”无缝衔接,打出了南海新区企业敢于创新的昂扬信心,也打出了企业继续创新的雄厚底气。

“有了区里‘撑腰’,能把更多精力聚焦到技术创新上了。”在联合影像今年投入使用的厂房内,新购买21条智能化生产线组立、调试已全部完成,企业还建立了全新研发专项团队。赵彦博信心十足,“通过TOF技术研发应用,我们今年要向摄像头模组制造行业冠军全力冲刺,为全区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用贝壳粉取代化学涂料,将盐碱地改良为正常土质……在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行政副院长吕子珍的设想中,将有越来越多“黑科技”从吉林大学扎根到南海新区。

这幅蓝图有迹可循。作为连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重要桥梁,创新平台已成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抢抓全省“1+30+N”、全市“1+4+N”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机遇,南海新区近年来在搭建平台上持续发力。

走进威海科创城,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4栋灰白相间的现代化建筑并肩矗立。签约两年多以来,这座全国首个仿生领域科研院所已初具规模,首期1.5万平米科研、科教基地及3000平米的中试基地正在陆续启用。

“进展特别快,今天提出困难,基本明天就有人来解决困难。而且我们真的能切实感受到只跑一次!”在吕子珍看来,研究院之所以能如此迅速顺利地推进,全靠南海新区的鼎力支持。

其实,研究院建设不光硬件服务到位,在制度设计上,南海新区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为吸引更多科研人员扎根,南海新区鼓励支持研究院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不断完善的灵活就业方式、优渥待遇“拴心留人”。

高水平平台建设,换来的是硕博接连扎根。除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等专家“坐镇”外,研究院还吸引博士后、博士、硕士等160多位研究生来到这里争分夺秒忙科研,成为我市“N平台”重要组成。

仿生研究院成型时,南海新区还在诞生着更多“第一次”。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落地,已完成首条小虎鲸号智能游艇研发、完成首个海河联通试验场建设工作;西北工业大学首次将布局跳出西北五省,在这里设置威海材料研究院,已服务中科科辅、北京621所、哈理工等多家高校院所、企业……

以优质服务护航,以示范院所引领,创新平台在南海新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仅一年时间,全区新增17个创新平台。高端的设备、专业的技术,成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有力支撑。

此外,南海新区提前谋篇平台建设“后半篇文章”,对标先进地区,正坚定不移推动创业孵化平台提档升级,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区”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打造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孵化更优质产业项目的平台“强磁场”。

科技创新工作成色好不好,关键看产学研合作成效实不实。南海新区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增幅超40%,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增幅超57%,超出考核目标近一倍;技术交易额增幅更是迅猛增长,高达163%!

突飞猛进的增长,离不开南海新区愈发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

--不断强化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南海新区拿出骨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由分管负责人带队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泰山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培育申报,同时“一企一策”建立培育台账,帮助企业量身定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使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在臻迪科技的车间内,近日陆续有设备进驻,企业新产品即将发布。促使这家“独角兽”企业决定将总部迁到南海新区的,离不开优质产业环境,也离不开高水平人才资源。

“技术研发需要高精尖人才,南海新区帮我们协调到多所驻威高校创新资源,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臻迪生产工程总监王鹏感慨,在南海新区支持下,早在去年,臻迪就与哈工大(威海)商讨建立人才联系,推进设立“臻迪”专项奖学金。目前,已有不少应届生到哈工大(威海)办事处咨询就业事宜。有力人才支撑,给了臻迪更多发展信心。

--健全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依托科创城,南海新区积极对接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与吉林大学、中科院、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交流,通过对接洽谈会、专家诊断、企业考察等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务实合作。

成立近两年时间,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把“立足南海、服务威海、辐射山东”作为使命,累计对接威海市区企业80余家,开展实质有效合作9家。“现在,已经有6家企业和我们签订合作协议。”吕子珍直言,南海新区不仅把目光投放到辖区,更组织院所与威海市、全省开展对接,将有力提高南海新区知名度,在更大范围聚拢创新资源,为企业开辟一条产学研合作“康庄大道”。

一项项务实举措,把企业、高校、院所拧成“一股绳”,形成“1+1>2”的裂变效应,为南海新区科技创新积淀着丰厚资源。而就在不久前,威海高新技术市场落成。这个收藏8000余项技术成果的市级综合服务平台,无疑能为南海新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精准的“一条龙”服务。

企业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之举添动力,更需要长久机制保驾护航。愈发完善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队培育机制,对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科技项目进行持续争取……创新这把“金钥匙”,正为南海新区打开一扇通往全新未来的大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