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岛首批四大试点功能区之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手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把国之利器,靠着开放创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4月初,春日的阳光照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83平方公里土地上,让这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充满活力。未来,这里将编织起一座高铁之城,成为领跑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创新高地,更多“青岛造”列车将从这里驶向全球。
引领:站在千亿级新起点上
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研究建立轨道交通产业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等国家级试点??2021年,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提出了新的目标。
就在上个月,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给了轨道交通人新的使命。产业发展部部长范子龙说到,站在全球轨道交通技术的风口上,让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更强是示范区产业努力的方向。
2018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立,肩负起“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的重任。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中车三大主机厂为依托的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产业为智能制造、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关联产业,乃至工业文旅、教育培训等延伸产业提供了技术研发平台和应用场景,这是示范区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优势。沉淀多年的整车制造技术基因,让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立至今,引了64个大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约700亿元。
在现有整车制造产业的高能级密度支撑下,加上拥有国创中心创新能力支持,以青岛区位优势整体地位作为后盾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距离笃定的目标越来越近。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已经超过1100亿,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已经站在了迈向引领全球轨道交通产业新征程的新起点上。
重点:项目落地多点开花
俯瞰示范区,日益发达的交通网和诸多高新企业,吸引着全国轨道交通产业的目光。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招商部副部长董涛眼里,向全产业链发起攻势,加快创新链融合,是摆在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的关键。他认为多点开花是示范区‘双招双引’的目标,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要靠自主创新来驱动,与此相关的碳纤维等复合新材料领域、氢能源和锂电动力等新能源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及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以及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等都是示范区招商的重点方向。
示范区将依托产业基因、生态本底、数字赋能和资本助力,站在未来看现在,放眼全球找位置,在最大空间寻找合作人,瞄准主导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和新兴产业猛发力,打好平台招商、专业招商、政策招商“组合拳”,力促项目早日落地见效。2021年一季度,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超十亿元项目8个。其中既有对装备制造这一核心圈层产业的强健,又有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延展,还有对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发展的补充。
维超智能裸眼3D项目、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山东低空经济融合创新基地项目,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最近签下的几笔合作“大单”。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项目、国创中心双创园项目、青岛泰泓轨道装备新建产业园项目入选2021年山东省重大项目库。今年,示范区管委出资新成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进一步充实招商队伍,加速轨道交通产业积聚,推动示范区迈上新台阶。
内力:创新中寻求新动能
去年6月,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代表“中国速度”的“青岛制造”,彰显着“交通强国”的实力,也更加让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引人关注。
这种引领轨道交通核心技术的产业,正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在不断寻找新动能中的结果。然而,在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历史上,诸多“第一”在青岛诞生,靠的正是“创新力”。而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从诞生之初便拥有一块属于创新的金字招牌。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作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一块金字招牌,是科技部、国资委批准青岛市与中国中车集团联合建设的我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其定位就是“面向全球、代表国家、服务行业、支撑产业”,建设高速列车领域的“人才洼地、技术高地”。同时,作为第一个国字号技术创新中心,还担负着为我国布局建设其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模式、积累经验、打造样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责任。
以“金字招牌”为载体,在不断创新实干中,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在过去的两年中不断创造着“中国奇迹”。高速磁浮是继复兴号高铁之后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另一张国家名片,也是“青岛造”的轨道列车在全球范围内从“跟随”到“领跑”的标志性产品。这一技术离不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更离不开城阳区和示范区管委探索出的“共建、共享、共发展”模式。
站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的办公楼上,就能看到不远处正在建设的双创园项目。今年8月,这里将成为示范区重要的双创载体,并作为“青轨加速港”的办公场所。未来3-5年,区域内将聚集更多企业入驻。
观察:“最强大脑”串连产业聚集
全国过半数的动车组、近四分之一的城轨车辆从这里驶出,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的分量。而作为示范区,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服务于这些高新企业,更重要的是构建智慧型“最强大脑”,建设产业“航母”,编织未来高铁城。
示范区新聘人员占到60%的比重,仅硕士博士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就增加了一倍。位于城阳区春阳路西端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大楼内,活跃着一个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不停运转的“智慧大脑”。国家、省市对轨道交通产业提出的目标,在这里一步步得到落地,创造着令人赞叹的成绩。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深化功能区市场化专业化改革,探索出“管委会+N”模式,把原本的“+公司”进一步拓展。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平台公司,还有头部企业、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形成了“管委会+”的“智慧大脑”
如今,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更以轨道交通系统车辆集成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三个重大平台项目在创新进程中“如虎添翼”。依托国创中心,示范区先后引进了中车青岛研究院、北京航材院青岛院、哈焊院等多个高端科研院所入驻,带来各类常驻高端科研人才200多人。同时,在项目准入论证方面,国创中心也为示范区提供了大量的专家服务支持。面向未来,正在继续深入推进功能区改革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必将承担更多的使命与任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