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将科技创新作为建设“质量新鄞州”的核心动力和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创新驱动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加快打造“五大新兴产业+五大优势产业”体系,支撑工业稳步发展。
宁波市鄞州区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超过全市总量一半以上,省市级202家,区级342家,规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达到1106家。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市级6家;引进院士高端智力,共建院士工作站16家,总数均位列全市第一。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295家,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201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以高于规上工业2.7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产值首次破千亿大关,达到1004.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3.4%。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719.4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规上工业高20.9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对鄞州区工业发展起到了重大 的支撑和推进作用。
一、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
一是发挥高端产业引领作用。强化高新产业引领,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环保科技、生物医药、激光光电等前瞻性朝阳产业,加快构建“5新+5优”产业体系。该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高新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其中先进制造、新材料两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均超250亿元。
二是新兴产业开始起步。依托中物科技园、摩米创新工场和清华长三角科技园培育发展激光与光电产业,促使该产业从小到大,加快发展。短短几年,三大平台已集聚激光与光电企业60家左右。另外,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已签约落户,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建成5个技术和服务中心、4个实验室,摩米创新工场已建成6个实验室。同时,发挥科技部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紧密联系的优势,依托科技招商挖掘高科技项目到区内落户产业化。先后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上海易维视3D裸眼项目和北京弱磁项目等一批在国际国内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巨大,产业化要素已基本具备的项目促进全区高端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一是深入推进“311”工程。2012年开始实施科技创新型重点企业培育“311工程”,优选主导型领航企业、创新型标兵企业、成长型小微企业三个层次,通过绩效考核滚动重点支持。首批“311工程”企业3年来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2%,培育期间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上市企业1家,较好的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实施企业梯队培育战略。该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5家,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2014年该区23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超过65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5%左右,实现利税总额高出全区规上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成为工业领域最具创新优势的骨干力量。同时拥有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1032家,科技型企业65家,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58家,科技企业梯队发展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顶天立地的创新领军企业协调发展。
三、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转型发展高地
一是规划建设两创基地。规划建设区创业创新基地,将潘火、首南、下应、南部商务区等28平方公里规划区打造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2014年“两创基地”内的潘火、首南、下应三个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346.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0.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71.4亿元,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区平均2个百分点。基地重点培育的四大先进制造业中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强势增长,成为带动两创基地快速发展的核心引擎,电子信息产业稳健发展,新材料和激光与光电产业初步形成;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科技中介三大科技服务业发展良好。
二是建设高端科创平台。通过打造集科技研发、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创平台,辐射区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物科技园依托中物院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海内外影响力,集聚企业42家,其中激光与光电研究所培育企业12家。中物孵化器引进企业30家,光电类企业集聚度达80%以上。清华长三角宁波科技园加快主体施工,发挥清华帮优势超前引进培育企业13家,在建研发机构17个。摩米创新工场已集聚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等企业40余家,并就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工业机器人等为本地4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科技信息孵化园建成投运,已有113家企业入驻办公。将科技孵化平台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全产业链条。全区可用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2014年实现产值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44.7 %。
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步伐
一是重抓研发载体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建设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载体。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并以此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区规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达到1106家,占全区规上企业总数的69%,带动2014年全区科技投入39.9亿元,R&D经费支出在GDP比重超过2.9%。
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企业出题出资、院所出智出力、企院联合攻关”模式,政产学研战略联盟投入运行,一头连区内广大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一头连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51家需求对口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已建成新材料、机械与自动化、电子信息3个专业性对接平台,加快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有效结合,2014年科技合作成交额突破2.6亿元。
五、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在高新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2014年全区实现专利申请和授权量17224件和12081件,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651件和697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达21%,授权占比达5.1%,专利稳量提质取得实效。成立区知识产权协会,依托政府资源、专业资源和市场资源,发挥社会团体功能,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措施和协同机制,近三年来解决和查处专利侵权案件22件。
二是强化“店小二”式服务。重视科技人才服务,新增市级创新团队2个,累计拥有市级创新团队6个,推进与国家、省级学协会合作,积极为企业“引智”。搭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信贷方面建立3000万元政府出资的“风险池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融资支持,“风险池基金”贷款企业达117家,贷款余额3.15亿元。完善科技公共服务,省级“新型金属材料创新服务平台”、市级“专利创新网”和网上技术市场三大平台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投入运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