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安徽省“十二五”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合肥市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之一,是缓解能源压力与改善大气污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加速传统汽车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实现途径。目前,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合肥基地已初步呈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应用的态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合肥市是新能源汽车首批 “双试点”示范城市和推广应用城市,连续5年纯电动汽车示范推广量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合肥基地先后荣获“国家第四批科技兴贸创新新能源汽车基地、国家第六批新型工业化汽车(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安徽省汽车整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目前,合肥市已拥有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企业50余家,并形成年产5万辆电动轿车、3000辆电动客车、8亿安时的动力电池、1万套电机生产线生产能力。近三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收入产值及利润如表1所示。
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基地拥有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大新能源整车企业,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等关键零部件企业50余家,涵盖客车、轿车、商用车、专用改装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组管理系统、电机、电控和充电设施、建设管理、金融投资等多系列、多品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自“十一五”以来,基地陆续承担了10余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在纯电动整车、动力电池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先后建立了 “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江淮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和总成检测平台等,具备了整车、动力电池、电机、控制等配套系统的研发及测试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纯电动乘用车和客车行业的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
纯电动汽车示范领先。在乘用车推广领域,江淮汽车累计推广近10000辆轿车,连续5年在纯电动轿车推广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在客车推广领域,安凯纯电动客车市场保有量约3000辆,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
龙头企业牵引带动
1、江淮汽车
江淮汽车是一家有着近50年发展历史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中国十大汽车集团之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等荣誉,是国内唯一获得“全国质量奖”的自主品牌企业。拥有商用车、乘用车、发动机、变速箱及新能源汽车等全系列产品。
目前江淮汽车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1万辆/年的产能,累计推广纯电动轿车10000余辆,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车辆投放运行以来,“省钱、好开、安全、环保”的特点深得用户认可,示范效应超出预期,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肯定。
2、安凯客车
安凯客车是国内专业生产高中档、大中型豪华客车、客车底盘和新能源客车的上市公司,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建有 “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出纯电动客车、增程式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等多款产品,已有46款新能源客车获国家公告,公告数量全国第一。自2004年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安凯新能源客车获国家公告以来,安凯客车已经形成集7米纯电动公务客车、10-12米纯电动城市客车,10-12米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平台;12米增程式城市客车平台;10-12米旅游、通勤客车平台和纯电动特种车辆等系列化产品平台。
3、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目前拥有两个生产基地、三大研发中心(合肥、上海、美国硅谷),现有产能规模2.5亿AH,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电池、动力电池组、BMS系统及储能电池组。在继续提高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同时,加快三大创新技术的同步研发,2015年国轩铁锰锂/石墨体系电池投放市场,能量密度比再提升30%。二是市场占有率及销售收入方面,截至2014年底,累计推广动力电池系统16973套。2011年至2014年实现超高速发展,2014年销售1.4亿AH电池组,较2011年增长536%,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较2011年增长446%。
4、巨一自动化
巨一自动化专业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开发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研制工作,主营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汽车白车身机器人柔性焊装线、汽车变速器柔性装测线等,为汽车白车身、发动机与变速器的装配和测试以及一般行业用户提供完善的交钥匙自动化解决方案。目前拥有年产1万台(套)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年产20条各类汽车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成功开发的纯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累计推广量超过6900台(套),示范运行数量全国最大,连续三年在国内纯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
推进举措扎实有力
基地现已建立高效运转的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合肥市、包河区、包河经开区分别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落实年度计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其中,包河经开区管委会成立以一把手作为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基地”创建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基地”创建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形成年度计划分解、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季度协调服务。
为推进基地发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重要举措呼之欲出。
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将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为整车企业龙头,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与生产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以国轩高科、巨一自动化等零部件企业龙头,培育和壮大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与生产能力,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发展。
培育配套企业。基地将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计划,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重要配套关联企业等落户本开发区,在动力电池领域、电驱动领域、电控系统、充电基础设施培育1至2家核心企业,助推本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
推进重点项目。在大力支持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现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的基础上,基地将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项目研究。重点支持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整车轻量化技术、整车正向设计技术、专用电动底盘技术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重点支持燃料汽车动力系统、氢能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及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等。
提升创新能力。基地将通过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推进专利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引进与改进、建设创新管理能力、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支持力度、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的科技活动措施,提升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
未来发展目标明晰
力争到“十三五”末,建设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影响、配套运营等位居国内前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围绕“三车三电基础设施”(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电池、电机、电控),用六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发展基地。
到2017年,基本形成以包河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6万辆,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240亿元,实现税收12.5亿元;动力电池产能15亿AH,驱动电机产能8万台套,关键零部件基地内配套率达到40%以上,合肥市配套率50%以上。
到2020年,形成以包河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1万辆,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600亿元,实现税收30亿元。动力电池产能30亿AH,驱动电机产能15万台套,关键零部件基地内配套率达到45%以上,合肥市配套率60%以上。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基地拥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平台共14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5个、其他创新平台1个。
基地承担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及省级重大项目和科技进步奖共31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15项。
基地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地方标准共11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7项、地方标准3项。
基地拥有一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7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6人、安徽省115团队带头7人,并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充电设施等领域带领一批创新人才队伍。
配套政策措施日益完善
自2006年起,合肥市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特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其中,2014年12月合肥市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针对新能源车辆的优惠一揽子全部出台。按照新规,合肥对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纯电续驶历程大于150公里的电动乘用车,按照国家补助标准1∶1的比例给予地方配套补贴(含省、市两级资金),总额不超过车辆销售价的60%。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按国家补助标准的20%给予补贴。合肥市对建设充电桩的社会资本将按设备投资总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新规明确,新能源汽车车主可免交125元/辆的牌照费;在市区道路停车,可免交临时停车费。合肥还将对1.5吨以下电动物流车辆,发放全市范围通行证,使其享有在一环以内和高架道路、立交桥上行驶的权利。
近年来,包河区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政策》、《包河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包河经开区成立了引导基金,基金首期规模2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