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聚焦“四个等高对接”,推动“四个一体”协同发展——安徽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推动协同发展情况

   2021-05-17 安徽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
43
核心提示:为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19年11月底,宿州、徐州两市正式签

为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19年11月底,宿州、徐州两市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原埇桥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合作共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园区是宿州高新区的“区中园”,2020年1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宿州高新区加挂“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牌子。园区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最北部,与徐州国家级高新区连为一体,处于淮海经济区和徐州都市圈的中心位置,目前建成面积6.3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材料等,积极对接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平台。按照会议安排,现将园区推动协同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做法

近年来,园区围绕聚焦“四个等高对接”、推动“四个一体”协同发展,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规划等高对接,推动产城一体协同发展。宿徐现代产业园区紧临徐州国家级高新区,距徐州市中心仅15公里,距连霍高速徐州南出口8公里、高铁徐州东站25公里、徐州观音机场30公里。园区积极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委托徐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宿徐一体化发展概念研究性规划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规划》,深入推进省际区域规划衔接,按照“北进东扩”的规划思路,等高对接徐州市及徐州高新区有关发展规划,协同开展区域评估工作,协调规划重大生产力布局和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建。同时,园区坚持以产为核、以城为基,加强与徐州市铜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接,衔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为实现省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一体化协同和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聚焦资源等高对接,推动产业一体协同发展。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江苏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19-2025年)》,支持徐州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两个世界级产业基地,推动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埇桥区依托徐州市产业发展定位,围绕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参与徐州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产业分工协作。委托徐州工程咨询研究中心编制了园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与徐州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形成互补、协同发展态势。2020年以来,园区先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46家,新增规上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8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环保设备、智能电气等机械制造产业链快速集聚发展,目前产业链已集聚企业75家,其中徐工集团配套企业55家,广识电器、陆盾机械、弈隆智能称重、环舜新型建材等7家企业已实现装备制造细分领域产业链闭环,2020年装备制造链上企业实现产值38亿元。2021年园区计划新开工项目39个,已开工项目20个,一批在徐州市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均已在园区落地布局。预计202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速达到25%左右。

三是聚焦机制等高对接,推动平台一体协同发展。园区积极强化政策协同,主动加强双向沟通和协调联动。宿州市和徐州市、埇桥区和铜山区分别成立了市级、区级协调委员会,园区和徐州高新区建立了工作会商机制,框定了首期合作园区规划面积、位置及产业定位等事项。园区实行“管委会+投资开发公司”的开发模式,由徐州高新区投资公司、安徽春晓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成立开发公司,负责共建区域规划编制、“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招商等工作。园区修订了以机械装备为主导的产业目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引导产业布局和提高产业集聚。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中心共同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园区创新驱动载体。同时,加快健全完善园区城市功能,启动闵子大道跨铁路桥、桃山路等6条园区主次干道、徐州地铁三号线延长至园区工程、公共交通等基础配套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园区人才公寓、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商业综合体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积极解决企业入驻的后顾之忧,不断提升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着力解决园区城市设施配套不足、“三产”服务欠缺的问题。

四是聚焦要素等高对接,推动服务一体协调发展。园区严格落实埇桥区出台的《进一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实施意见(试行)》、《埇桥区关于落实支持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责任分解》和《埇桥区推进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方案》,按照“管委会主服务、投资公司主开发”的原则,建立项目规划、签约、落地、投产服务机制,完善园区区域评估、“标准地”改革等工作,全程协助企业(项目)办理要素保障、申报奖补支持等事项,切实降低产业项目投资成本,做到问题不出园、困难不出区。对整体迁移至园区落户的火花钢构、弈隆称重、梦阳机械、环舜机械等企业,给予技术职称同城认定待遇,原职级在职级晋升时作为认定依据;园区内入驻企业在完成入园协议约定时,比照徐州高新区有关政策予以奖励等。

二、工作启示

一年多以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工作,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是工作上要积极主动。没合作共建园区谋划阶段,宿州市及埇桥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与徐州市沟通衔接,市委主动发函至徐州市委协商园区合作共建工作。市、区政府常务负责同志及有关部门,积极与徐州市政府、徐州高新区管委会、徐州市有关部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等对口衔接,跟踪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前期工作。宿州市和徐州市签订共建园区协议后,埇桥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先后8次赴徐州市及铜山区、徐州高新区,主动开展对接交流,共商园区发展事宜,推动了园区共建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二是思想上要大胆解放。与徐州市和徐州国家级高新区相比,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在基础条件、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如何吸引徐州产业转移,确保留得住、接得稳,埇桥区大胆解放思想,参照外地先进做法,确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在园区内划定1000亩工业和商住用地作为合作共建首期用地,共建园区内新产生的税收,埇桥区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双方合作成立的投资开发公司,以期实现互利双赢,提高了徐州方面合作对接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服务上要高效有为。对引进的企业,园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围绕“项目立项了没有、土地征迁报批了没有、手续证件办齐了没有、资金落实了没有、招投标完成了没有、竣工验收了没有”等“六个有没有”强化要素保障,按照“帮招人、帮营销、帮管理、帮创新、帮融资、帮安全、帮培训、帮降本”等“八个帮”服务模式,协助企业吸引人才,提高营销策划、科学管理和创新能力。提升改造了园区服务大厅,将土地、金融、科技、人才、重点工程(项目)等要素保障人员全员进驻大厅,推行首问负责制、项目专员调度制、“项目管家”全程代办制等,全面推行“不打烊”“随时办”“跑一趟”等服务制度。

四是保障上要坚强有力。埇桥区始终把一体化发展作为宿徐现代产业园区更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在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产业互补、互联互通等方面,持续强化与徐州市无缝衔接,积极推动交通路网“一路通畅”、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保障“一卡通用”,着力打造与徐州城区一体化、便利化的就业创业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吸引徐州客商、技术人员在园区投资,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省兄弟园区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下一步,园区将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对标学习沪苏浙新观念、新做法、新机制,聚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完善园区发展功能配套,提升产业集群集聚水平,加快产业协同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对接融入淮海经济区的“桥头堡”。力争到2025年,园区实现产值35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产业融合、互联互通、宜居宜业的省际产业合作发展新高地。

一是进一步推深共建平台。积极对接徐州高新区管委会,落实好“管委会+投资开发公司”的各项具体合作举措,加快健全完善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园区合作共建体制机制。

二是进一步突出项目招引。围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环保设备、智能电气等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链,眼界瞄向沪苏浙,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方向转变,加快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积极跟进韵达智能产业园、江苏国润工程设备、北金数控设备等一批在谈重点项目,争取尽快签约落地。

三是进一步强化项目落地。按照“聚要素、大招商、补短板”的工作要求,继续围绕“六个有没有”“八个帮”、项目管家全程服务等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确保全年12个续建项目、39个新开工项目、20个竣工项目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力争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进一步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