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金鸡湖畔掀起央地合作新浪潮,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开业。作为国内发展最好的头部券商之一,中信证券深耕园区二十多年,证券、基金、期货、直接投资等业务齐头并进,此次深化布局,将通过引入更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园区乃至苏州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丰富金融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央企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掌舵人”,央地双方的高效合作往往能带来“1+1>2”的良好效果。作为改革开放的高地,园区始终锚定央地合作新高度,探索合作新途径、新模式,持续拓宽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内涵,全面提升合作层次,一批批高质量项目接连落地,携手绘就互利共赢新篇章。
中建旗下10个项目落子
加码高质量城市建设
2020年11月,苏州市与中建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中国建筑苏州总部基地,推进区域开发建设、企业协同联动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不到一个月,首个成果便落地园区。12月初,中建八局苏南建设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双方明确将依托园区的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整合投资、建设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区域总部基地”,在基础设施投资、工程建造、城市运营、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促进园区“飞地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国家级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同时紧密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创新产业投资、城市能级提升等方面,打造央地合作新典范。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建集团各子公司纷纷落户园区,中建七局落子6家企业,在建设、金融、设计、开发等领域全方位投资布局,中建三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揭牌落地,在建筑工业化升级、建造智能化转型等领域搭建产业资源集聚平台。截至目前,中建在园区已落户项目10个,另有6个项目正在陆续推进中。
6家企业进入商飞供应体系
约占全市七成
在4月26日召开的苏州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园区与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民用飞机工业软件领域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将充分发挥园区工业软件、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企业聚合优势,围绕航空航天数字化需求,推动同元软控、千机智能、黑云智能等园区企业联合商飞上航成立民用飞机工业软件联盟,共建民机工业软件联合创新中心,推动民用飞机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发展,打造民机工业数字化生态链。
一直以来,园区始终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如今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航空装备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然迎来量质齐飞。2020年,园区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超100亿元,相关制造业企业总数超过60家,6家企业成为中国商飞批准供应商,占全市比重约七成。
央地合作的关键在于优势互补,就园区而言,探索建立良好的央地合作机制,有利于充分运用好双方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随着与中国商飞的合作步入“深水区”,园区加速布局大飞机产业链,同时也豪迈地写下“任务书”: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三年倍增计划,高起点规划建设800亩的大飞机航空产业园,力争到2023年,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50家,产值超200亿元,实现企业和产值双倍增。
打造高质量“发展矩阵”
彰显央地融合“国企担当”
以共同体思维强化央地协同,园区国资国企率先用“红色动能”凝聚高质量“发展矩阵”。2020年年底,苏州中方财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9家央企共同签署党建合作协议,成立“新能汇·央地党建合作共同体”,汇聚各自优势资源,把党建组织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动能,形成央地党建合作的整体聚合效应。
中方财团作为园区深化央地合作的重要示范,20多年来,依托10家央企股东资源,通过挖掘潜在合作项目和共享资源,不断扩大“央企朋友圈”,已与近20家央企建立了战略共谋、投资协同的合作关系。此次央地党建共同体的成立是中方财团在新发展阶段的一次全新尝试,以党建引领,抓项目投资、平台建设、产业培育,2020年中方财团与多家央企签署重点合作项目协议,总合作金额近35亿元。
在央地党建共建的基础上,中方财团围绕园区“双一流一中心”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央地资源整合优化,与央企股东、央企战略合作伙伴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不断加大在园区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投入。中方财团聚焦先进制造业及生物医药“一号产业”,与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共同出资成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苏州)基金落户园区,总规模达50亿元;瞄准园区打造现代化智慧城市的愿景,与三峡集团合作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峡鑫能源投资基金;与南方电网合作,参与南网能创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为49.5亿元,主要投向为能源电力、信息科技、高端制造、新基建等行业领域。
不仅如此,中方财团旗下中鑫能源聚焦“源网荷储”产业链,与华能集团合作,先后参股华能太仓、华能大丰海上风电等项目,并计划于今年在园区设立合资公司,共同投资清洁能源、新能源、环保产业及海外能源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中方财团彰显“国企担当”,通过持续拓宽合作领域,结出一个又一个央地合作新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