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十三五”的第二年,济宁高新区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建设创新型、国际化一流园区”为导向,全面启动“三次创业”,经过一年来的攻坚克难、突破担当,高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幅全市第三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30.73亿元,比上年净增总量4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7%,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15.69亿元,增长7.4%;工业增加值301.95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03.03亿元,增长8.5%。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达到2.26:59.49:38.25,服务业占GDP比重比去年末提升了0.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111.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2.54%,全市第一位,高于全市9.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
二、工 业
工业经济效益提升,高新产业主导明显。今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需求等政策作用下,在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努力下,工业经济呈现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不断集聚,生产运行稳定增长,效益明显改善等特点。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8.3亿元,增长13.9%;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51亿元,增长16.0%,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5.55%,比去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7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3.74亿元,增长17.05%;实现利润总额93.38亿元,增长50.9%;实现利税总额143.93亿元,增长41.4%,创近5年来增幅最高水平。
三、财政与税收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稳健,财政保障能力增强。2017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60.17亿元,增长-0.3%(统计口径有所调整,下同);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06亿元,增长-8.4%,总量居全市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5亿元,增长-21.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0.5%、5.9%、91.7%、47.2%、11.7%、70.1%;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分别下降37%、5.6%。2017年,全区实现国、地税总收入56.4亿元,增长8.5%,增幅比上年度提升8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31.4亿元,增长4.7%,总量居全市第4位,增幅低于全市7.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位;地税收入25亿元,增长2.3%,总量居全市第3位,增幅低于全市0.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其中,第二产业提供税收42.91亿元,下降3.3%,总量居全市第三位,增幅低于全市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供税收15.6亿元,增长11.6%,总量居全市第三位,增幅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平稳,大项目拉动作用增强。2017年我区帝胜变速器、华为大数据中心、海达行知学校等一批大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趋于稳定,惠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及小微高成长性企业产能扩张为我区固定资产强势复苏注入新动力。2017年,全区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投资项目53个,新建项目142个,房地产项目25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7.8亿元,增长10%,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4.1亿元,下降41.5%;服务业投资89.4亿元,增长43.5%;工业投资176亿元,增长5.4%;房地产开发投资26.8亿元,增长1.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承压前行,回暖态势显现。今年以来高新消费市场呈回暖态势,但受宏观经济减速,实体经济对消费的支撑作用减弱影响,上行压力依然较大。201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85亿元,增长9.0%,高端餐饮低位徘徊,大众餐饮业增长迅速。2017年,全区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09亿元,增长2.3%。高端餐饮市场仍不景气,大众餐饮消费发展迅速。
六、建筑与房地产业
建筑业较快发展,房地产低迷。2017年,全区资质以内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4.46亿元,增长22.5%。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11.3亿元,增长41.2%。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0.98万平方米,下降25.4%,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33.1万平方米,下降26.7%。在国家坚持房地产调控方向不改变、态度不动摇、力度不放松的形势下,2017年,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26.8亿元,增长1.5%,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66.9万平方米,下降35.7%。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总量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利用外资居全市首位。在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国内经济改善的利好情况下,全区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对外贸易总体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91.21亿元,增长16.8%,总量居全市第二位,增幅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位。其中,出口总额48.43亿元,增长9.7%,总量居全市第二位,增幅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位;进口总额42.77亿元,增长26%,总量居全市第二位,增幅低于全市1.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位。实际到账外资18.27亿元,占全市45.5%,全市第一位;对外承包劳务人数5437人,增长60.1.7%;境外实际投资额4511万美元。
八、金融与科技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区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已达到121家,实现营业收入51.2亿元,实缴税金2.95亿元;全区银行业实现存款余额419亿元,贷款余额422亿元,不良贷款率1.79%,低于全省0.77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我区主板上市企业共3家、境外上市企业共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共9家、四板挂牌企业共12家;其中2017年辰欣药业主板上市,实现直接融资13亿元,如意SMCP集团在法国上市,实现直接融资48亿元;共设立基金17支,总规模约140亿元,其中2017年内先后成立4支基金,总规模12.7亿元,对外投资6个项目,投资5400万元。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17年,我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国家优秀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品牌众创空间1家,省品牌国际合作基地1家。16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绩效考核,获批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优秀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优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获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个、省级79项、市级90项。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2017年三类专利申请量192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5件,企业专利申请占比达到87.8%;三类专利授权127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0件,其中企业专利授权占比达到89.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11件,稳居全市第一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
九、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2017年以来,济宁高新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抢抓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重大机遇,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区掀起大招项目、招大项目的热潮。累计收集项目信息230多条,在谈项目53个、总投资532亿元,其中重点在谈项目21个、总投资317亿元,过5亿元项目10个;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302亿元;重点新开工项目37个、总投资181亿元。认定招商引资项目34个,到位内资36.5亿元。
十、教育、卫生、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7年,全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24所,教职工2331人,在校生33452人;共有各类幼儿园36所,在园幼儿8027人。总投资约12亿元,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的16个中小学、解决大班额建设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引进新教师84人,教师队伍连续三年保持3.6%的更新率,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9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11%,县市级以上教学能手达到38.17%。2016、2017年中考综合成绩位居全市前列。所有中小学实现“乐教乐学”人人通平台。4所学校创建为济宁市首批创客试验室示范校。2017年度全市教育工作满意度达84.6%,保持连年提升。
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4个(含市属医疗机构),其中,三级综合医院1家,一级综合医院7家,专科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其他医疗机构(含门诊部、诊所、卫生室)184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43人,执业(助理)医师341人,注册护士402人。对全区3301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免费查体。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扶持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个,文体广场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标率为96.5%,完成送戏下乡惠民演出3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900场;新建笼式足球场3处,新引进山东昆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综合体育场馆。新争创国家3A级景区1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山东美猴文化创意集团获得山东省文艺界最高奖“泰山文艺奖”,济宁文化创意园获评省级重点文化园区。获市级以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50万元。
十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构建便捷高效道路系统。投资10000万元,完成11条道路建设项目,包括群英路跨蓼河桥梁及引道、同济路北延等,新增道路长度8公里;投资1700万元,对柳行街道、洸河街道、街庄街道辖区内十余条道路以及崇文大道、诗仙路、琵琶山路等城市主干道进行维修,面积约14万㎡;实施洸河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先期投资500万元对英萃路、新元路以及长虹路进行管网建设,投资390万元,新建金宇路强排泵站,进一步提升城区排水系统防洪能力,全面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投资10000万元实施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集中供水管网工程,目前已完成黄屯水厂并购,水源地扩建改造、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管网工程管网初步设计,完成景云路、群英路、荣昌路、志学路、幸福路、山河路等路段供水管网敷设约15公里;实现金色嘉园、景云社区、王回庄社区等居民供水。投资7000万元,完成11项海绵城市项目,增加1.4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面积,获得奖补资金1473万元,包括蓼河三期部分河道治理和景观工程、煤炭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泗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祥济路等绿化工程。投资135万元,组织举办了第八届春季郁金香、秋季菊花展。2017年新增道路绿化面积13.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9.5%,人均公园绿地15.8平方米/人。投资972万元,完成了机电二路、宁安大道、任城大道东延、同济路北延、杨柳街、群英路、科技路7条道路路灯及产学研基地高标杆灯新装,共新装路灯806棵LED光源1013盏;完成区属道路路灯补装59棵LED光源116盏。实施综合管廊工程,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投资20000万元,建设了4公里的鸿广路地下综合管廊,获得奖补资金2127万元;充分利用社会资金2000万元,建设人民医院过街天桥、接庄公交枢纽站。对柳行、王因、接庄辖区进行农村改厕项目,投资2922万元完成了20873户的任务;投资2910万元对柳行、洸河、王因及接庄辖区3643户农房进行清洁取暖气代煤电代煤工程。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环境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累计投资10.3亿元,实现5.31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打造以通佳机械、源根石化为龙头引领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提升。年内新审批58个项目,验收艾美科健、胜利生物等7个能源审计、清洁生产项目,并发挥减排效益,全面完成2017年度减排任务。
十二、社会保障与居民生活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区深入实施社会救助保障措施,建成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市级“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精准帮扶困难弱势群众,按照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规定,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405.88万元,累计发放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资金363万元。及时落实惠民优待福利政策,投入150万元实施“银龄安康”工程、白内障复明工程、康复救助等助残措施,发放老人生活补贴584.6万元,12706名老年人和630名残疾人受益。201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11元,增长8.5%,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22元,增长9.5%,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
十三、人口与就业
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截止201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57128人,增长17.2‰。出生5508人,死亡2828人。全区10520户独生子女家庭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全年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825对。为2148名育龄群众免费增补了叶酸。2017年,全区共争取省市区就业创业资金175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92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3.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22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2.9%;参加失业保险72105人;职业技能培训164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35.43%;创业培训127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各项指标任务均超额完成。
十四、人才建设
2017年,我区持续优化引才、育才、留才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实施“5050”工程,拟定人才新政50条,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引进扶助人才入区创新创业。成功举办“院士济宁行”“千人计划专家济宁行”“百名海外IT博士济宁行”等活动,达成人才合作项目110余项。加速推进“人才安居计划”,已启用人才公寓2000余套,入住各类人才1万余人次。新建成全市首个普惠式的海达行知学校,可容纳师生近万人,代表目前全省新建学校的最高水平,并专门制定了人才积分制,确保人才子女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2017年,全区新增合作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人、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省外专“双百计划”团队1个、省级首席技师1人、齐鲁金融之星1人、市首席技师2人,成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截至2017年年末,全区先后聚集合作院士10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人、“万人计划”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省级首席技师5人,市“511”人才27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人,市级首席技师16人,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