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 精织中外合作的“双面绣”

   2018-07-25 科技日报 
40
核心提示:  近日,国内第一家博士后创投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0余所高

  近日,国内第一家博士后创投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0余所高校的百名博士后齐聚园区,为146项科研成果寻找“婆家”。

  这样的创新之举在苏州工业园区并不少见。

002.jpg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4年前,这里从一片阡陌纵横的水洼地上起步建设,如今,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双面绣”开发区,既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一座发展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吸引着全球的高端人才、创新资源在这里碰撞,汇聚……

  先规划后开发 泥塘上的中新合作样本

  1993年,李光耀来到苏州考察,决定在苏州城东打造另一个“新加坡城”。苏州工业园区由此开始酝酿建设。

  也就在那一年,47岁的萧宜美从苏州市计委副主任的岗位上被抽调到苏州工业园区。“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虫蚊卷柱跟人转,一夜飞蛾扫半框。”萧宜美曾用一首打油诗描述当时创业环境的艰苦。

  两国合建开发区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创举,没有任何可借鉴、可参考的先例。开发之初,园区多次派人赴新加坡学习请教,在产业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先后编制实施了近100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在全国首创了充分授权的一站式服务中心,首创空陆联程通关模式,设立了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

  更有特色的是,园区摒弃了此前国内大部分开发区采用的“滚动开发”方式,斥资3000万元请来国外优秀专业团队量身定制了一套整体规划,这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由此,“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规划引领,也成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等后来也几乎成了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

  今天,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展示馆里还展出着两张规划图: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一张是2014年园区的实景图。令人惊讶的是,两者的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

  正视差距补短板 十年培育一个“慢产业”

  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进入国家高新区考评序列,成绩名列前茅。

  可好景不长,2008年国家高新区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园区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有所下跌,这对园区上下震动极大。

  时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说:“这给我们提了个醒,园区在发展创新型经济、知识产权、吸引人才方面,实际上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很快,园区就相继提出并实施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四大行动计划和领军人才创业工程。10年来,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已累计评选高层次人才124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3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新兴产业上。

  在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显微镜下,连成一串串的球状颗粒遇到水后,瞬间四散开来,独立分布在玻璃片上,这些颗粒便是纳米微球。

  该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必旺带领团队研发出的这种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不仅填补了国内高性能硅胶色谱填料的空白,还把成本降到了国际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一半以下。

  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还与中国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共同出资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2016年,全球首个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在园区开工启动,引发了整个科学界的关注。

  “一个区域选择什么样产业的布局,应该要考虑到5—10年后的产业发展趋势。”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原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张东驰介绍,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

  纳米产业未来应用空间巨大,但出成果比较慢。十年培育一个“慢”产业,出不了政绩,赚不了“快钱”,但苏州工业园区愿意等。前瞻性的眼光加上“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成就了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的集聚发展。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日益勃兴,2017年产值超14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白手起家造生态 创新哺育更多“隐形冠军”

  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跻身首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同年,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新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与146个国家高新区同场竞技,最终名列第五。

  事实上,2002年之前,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教资源还是“一穷二白”——这里一无高等院校、二无科研院所。

  2002年,苏州工业园区在独墅湖畔拿出10平方公里,先后引进了29所中外知名高校落户,集聚“国字号”科研院所近20家。同时坚持在全球范围汇聚和配置创新资源,吸引了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微软、华为等研发机构近500家,各类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一个超前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初具雏形,独墅湖畔也成了苏州最热门的“创业街区”。

  达尔文曾说过:“最后存活的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最快的。”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已有的政策功能、体制优势不再突出,以外资为主体、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的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历史机遇来临之际,能够快速反应,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或许正是苏州工业园区得以保持领先的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发展核心战略,实施创新产业引领、原创成果转化、标志品牌创建、创新生态建设等四大工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17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71%和60.5%。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更多在某个细分市场领域自主可控、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隐形冠军’。”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如是认为。

  为了培育更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最近苏州工业园区又抛出了一揽子政策红利,并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力争到2020年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200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