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立足南苏州、再造千亿级”战略目标和“五个更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3.2亿元,同比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关口,同比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6亿元,同比增长48.6%;注册外资2.57亿美元,到账外资1.7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同比增长3.1%。
下一阶段,开发区将继续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放眼全球“引入大树”,打造苗圃“培育树苗”,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链;同时,加快城市功能提升与有机更新,突出文化引领,以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打造引进一流人才、承载一流产业的营商环境。
提升产业能级 推高发展质量
以大开放聚集大项目。牢牢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精心谋划开发区全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与上海等周边地区耦合度高、补链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龙头项目、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境外锁定欧美等经济要素最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关注央企集中的北京、驻华机构密集的上海、创新型经济发达的深圳等地,重点招引世界500强、行业10强企业及国企、央企、上市公司,通过“引入大树”,让大项目迅速撑起一片天,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聚集。同时,加强对文化旅游、总部和楼宇经济、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实现区域内产业协同互补。将转化招商选资成果作为重中之重,促使签约项目“落地生根”、在建项目“开花结果”、竣工项目“茁壮成长”,全力推进京东方、稻谷人工智能等50个重点项目建设。
以大手笔培育大企业。坚持“引入大树”与“育苗造林”并重,战略性、大手笔抓好现有企业培育和智能化提升,不断激发新动能,使中小微企业尽快长成参天大树,推动一批老旧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为抓手,探索实施“一企一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新增销售超200亿元企业1~2家、超100亿元企业2~3家,重点支持亨通、通鼎等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形成“第一梯队”。着力实施“新地标”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做优一批规模型、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企业,形成“第二梯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一批中小微企业更加专注于“专精特新”打造,建成“专精特新”绿色科技工业园,进一步壮大“单打冠军”队伍,形成“第三梯队”。全力支持重点优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走资本、技术、人才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台企上市,力争3~5年新增上市企业20家以上,做大做强上市企业的“吴江开发区板块”。加快实施智能工业提升“155”工程,完善智能装备工业规划,不断提高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在持续扩大省级示范车间总量的基础上,着力建成一批省级智能工厂。
以大平台提供大支撑。进一步增强科创园孵化器功能,更大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争做研发型企业,发挥50亿元产投母基金杠杆作用,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扎实实施“人才生根”战略,聚焦“高精尖缺”,为引进高端人才搭建好平台,不断深化“科技+项目+载体+人才+金融”模式,强化“思鲈人才咖啡”服务品牌建设。持续提升综保区业态功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贸易服务链,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产业园,全力保持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高水平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加速集聚智能装备龙头企业,打造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尽快启动新一代半导体显示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高分子材料产业园、总部经济园等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升承载力,推动高端优势产业集聚。
优化城市功能 创建文化品牌
加快城市能级提升。加快推进科技新城片区、云梨路沿线片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居住功能四大提升工程,促进城市综合功能整体升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以功能配套的优化提升城市能级水平。不断完善融资促进机制,探索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尽快启动国际人才公寓、行政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及时启动科技新城中小学、科创半岛等工程方案设计。紧抓苏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机遇,进一步细化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前瞻性谋划,着力缓解建设用地瓶颈制约。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技防提升工程,让群众更好感知城市的温度。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进一步做细做实基层网格,落实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多元共治的主体责任。按照“全要素网格”要求,全面拓展网格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网格承载能力。持续完善综合执法体系,推动专业巡查与综合执法深度融合,部门监管与综合执法有效衔接,提升综合执法法治化水平。加强基层调解队伍建设,推动网格巡查与网格调解深度融合,提升网格内矛盾纠纷化解能力。目前,全区已建成17个中心网格站点,社会治理大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全科社工”服务模式试点加速推进,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建设“吴江开发区经验”成为江苏省先进典型,一起社矫减刑案例入选全国三大典型案例。
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特色文化资源和遗产,提升文化底蕴魅力,激活文化创造活力,着力打造“有文化的开发区”。全力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让古镇和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彰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文化服务设施,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培植壮大文化产业,着力引进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培养各类文化创新创业人才。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文艺团队和受群众欢迎的文化队伍。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统筹古镇、生态、乡村、现代农业等多种元素,进一步探索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一体化管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积极构建“文化+旅游”互补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文化创意行业发展,延伸文旅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走向旅游市场、文化市场。以高质量全域旅游理念,做大“水乡古镇、田园乡村、新能源小镇、湿地公园”四大品牌项目,提升景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高端旅游配套项目,2018年,同里古镇荣获年度最佳休闲旅游景区、最具网络人气景区。依托生态廊道,引导发展农家乐、民宿旅游业态,实现旅游空间延伸、拓展和再造,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深度参与长三角湖区旅游联盟建设,更好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市场,持续提升“同里自然有故事”IP附加值。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亩均效益倒逼机制和市场化手段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263”专项整治行动为主抓手,全力以赴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的落实整改,坚决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目前,化工集中区废水废气在线监控系统已建成投用,12家电镀企业全面关停,完成1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加大黑臭河道整治力度,统筹抓好“三水同治”“河(湖)长制”等工作,建立主要河湖管理档案信息,实现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信息化和数字化。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积极推进主干道路、河道、公园广场等绿化建设改造,做好沿街小品、绿化的提质增优。加大截污纳管建设,结合雨污分流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加快推进“三优三保”行动,为高质量发展、高端项目的进入持续腾出空间,全年力争盘活存量土地不少于2000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