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建区,地处市中心城区,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成为陕南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因势而动调整顶层设计,助力该区松绑减负,完成管理体制改革,把社会事务划转汉台、南郑两区管理。同时,在创智产业园的基础上,将褒河物流园、褒河装备制造园、老君食品工业集中区纳入管辖范围,使该区实现主要精力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等核心主业转移的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区四园”发展新格局。
图片来源: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
作为全市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开放的第一扇窗口和工业强市的第一方阵,该区的建设发展被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寄予厚望。
重任在肩思奋进,攻坚克难显担当。近年来,该区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先导,以打造智慧型、创新型、开放型高品质现代化园区为发展目标,不断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扩大,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成为目前展示汉中对外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
创新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管理运作体系
改革人事管理方式。实行“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主任助理(副县级调研员)——管理岗(部门正、副职)——专员岗”四级“扁平化”管理架构。大幅度压缩一般事务性工作岗位,坚持向招商、建设、服务岗位倾斜。采取打破身份界限、职级界限、部门界限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门正副职,通过引入外部专业人才,强化内部人员素能,最大化激发全体工作人员干事动力和创新活力。
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充分体现绩效导向的奖励性工资制度。奖励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任岗位的职责要求,反映岗位工作难易程度和工作业绩。分为按月发放的奖励性工资和年底考核发放的奖励性工资。按月发放的奖励性工资与月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年底考核发放的奖励性工资与全年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实现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
改革考核体系。重点突出商务部5大类53项国考指标、市考核办年度目标任务和经开区党工委作战图指标,形成三级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明确将个人动态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个人绩效考核与部门中心业务工作、个人工作实绩、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相结合,实现干部考核由“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有效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探索多元招商方式,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该区紧扣招大引强目标,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转思路、创机制、优服务,探索出一条特色招商之路,累计招引项目130多个,合同引资326.53亿元,年均增长15%。“产业+基金”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设立产业科创基金,拓宽融资渠道,使招商与投资同步,利用基金的资本力量吸引优质初创企业入驻,通过对企业投资获取收益。在加大对企业吸引力的同时,减少招商的财务成本,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科创基金已储备高附加值特色产业10个,已进入项目落地实施阶段。“孵化+投资+服务”模式,完善企业孵化楼及配套设施建设,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类型产业用房和功能用房,建立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公共平台等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增大孵化资源供给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孵。同时,深入开展“接轨上海”行动,在复旦科技园设立离岸孵化器,促进上海前沿技术成果与我市产业需求有效对接。驻点代理模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日本东京、名古屋设立海外商务联络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有偿招商,不断延伸招商触角,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助力平台公司转型,积极形成市场化运营新模式
探索形成清晰明了的平台公司转型路径。积极践行财政的“三个转变”,推进经开集团从政府融资平台向市场化投资运营主体转变,通过开展股权投资,资产整合重组,投资经营性项目,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等业务,多渠道增加企业收入,提升造血功能。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产业项目,提升主营收入多样化及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全力推进平台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筹备工作,重点完成增资扩股、资产评估、资本验证、明晰产权、调整股权结构等工作,为后期公司发行股票上市奠定基础。
强化资本运作提升投融资管理质量。近年来,该区利用棚户区改造优惠政策争取专项贷款,整合土地资源,率先在全市采用PPP模式,投资近36亿元,建设创智产业园路网、孵化器和投资促进中心等基础设施,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超过10亿元。目前,园区路网、创新大厦、专家公寓、餐饮中心和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已建成投用。今年,该区将继续采用PPP模式,投入12.45亿元加快推进褒河物流园市政道路和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下大力气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高举高打现代物流产业。同时,在市发改委、金融办支持下,按照企业债发行要求,委托国开行、国开证券牵头,以该区作为企业债发行的市级主体,按照“市带县”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意向县区进行股权、资产整合,打破以往只与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结构瓶颈。
以服务保障为支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我市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该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提高园区竞争力和发展软实力。在组建成立行政审批局、采取“一站式”集中审批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线上线下融合”,真正实现办事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在征管体制改革中前移13项涉税事项,纳税人在大厅将业务一次性办完,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国税务“一窗通办”全覆盖。同时,为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弱化行政职能,按照一部门一服务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模式,设立营商环境建设委员会及“优秀人才、投资促进、金融发展、项目落地运营、全程代办、监督投诉、园区物业、科技资源”八个服务中心,为项目建设运营提供全程、精准、专业、高效代办服务,全力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立足新时代,该区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努力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和区域经济的核心区,为建设“三市”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