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贸试验区是我国首个以油气全产业链建设为中心的高能级开放平台,大榭开发区是浙江自贸试验区颇具特色的油气产业集聚区。围绕宁波片区“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战略功能定位,结合区域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该区大力发展油气全产业链,聚焦培育标志性产业链、标志性企业,通过“零地”强链增规模、“原地”补链增效益、“异地”拓链增联动,推动油气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该区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化工园区第4强,单位面积利润位居第1位。今年一季度,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1.1%,两年平均增速6.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3%,两年平均增速17.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两年平均增速35.6%;限上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2.8%,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2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6%。
内部挖潜
促“零地”强链增规模
一是推动技改扩能。积极引导企业在现有产能基础上实行技改,挖掘潜力。总投资41.2亿元的万华MDI/HDI技改扩能一体化项目顺利实施。在不新增土地的前提下将MDI产能由120万吨/年提升至180万吨/年、HDI产能由5万吨/年提升至10万吨/年。项目预计2023年竣工投产,年可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税收10亿元。在当前MDI单个装置生产能力全球最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大榭作为世界上单个厂区规模最大、产业链配套最合理、技术最优、成本最低的MDI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同时韩华化学、华泰盛富两家公司将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实施二期扩建工程,提高产能规模。
二是实施“腾笼换鸟”。面对本岛基本完成开发的现状,加强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和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计划利用四年时间对榭西工业区及周边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总规划用地面积6700亩,其中整治提升低效用地3879亩,计划总投资300亿元,预计可实现工业产值350亿元,税收35亿元。目前已编制完成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启动整治工作,计划年内完成整治提升1900亩。
三是建设智能工厂。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推进宁波万华、大榭石化、万华氯碱3家企业的4个智能制造项目于2020年底竣工。其中,宁波万华智能工厂建设提升项目获评浙江省“智能工厂”称号。上述项目合计总投资4.5亿元,年可增加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亿元,平均提高生产效率14%,降低运营成本11%。
创新驱动
促“原地”补链增效益
一是推动穿鼻岛综合开发。在深入研究认证的基础上,引入一流化工企业在穿鼻岛布局建设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项目,采用自主研发技术,规划建设5条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项目已列入2021年全省重点项目。作为全省挂牌出让量最大的建筑石料矿山,穿鼻岛整体采矿权今年2月由大榭工程公司竞得,穿鼻岛大桥已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和工可报告编制,计划年内开工建设,其余配套项目正有序推进。
二是推动国土空间创新利用。有效破解剩余土地资源有限的瓶颈,积极开展非建设用地地下空间利用试点。试点项目东华能源200万方地下洞库项目创新采矿权设置模式,于去年12月复工,计划2023年竣工。该项目地表用地面积仅68.6亩,采用地下洞库形式,相当于增加了1200亩地表仓储用地,大大推动了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扩大了该区在全国丙烷油气资源贸易的占比规模。目前已纳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政策创新试点范围,为其他地区建设新型油气储存设施提供了借鉴参照。
三是推动循环经济高效发展。发挥产业链优势,围绕区内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和百万吨级轻烃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3个石化产业簇群,开展一系列补链项目。通过炸山、收储等手段共整理土地1900亩,先后实施东华能源丙烷资源综合利用四期、万华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大榭石化五期等总投资381亿的项目。预计全年将有合计总投资110亿元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投用,合计总投资130亿元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区域联动
促“异地”拓链增联动
一是加强异地科技协作。主动对接绿色石化、汽车、新材料、智能家电等“246”万千亿级产业,发挥化工新材料等上游产业优势,大力支持万华研究院与我市相关龙头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该研究院材料测试中心已投用,并先期开展研究合作,如与中海油大榭石化、镇海炼化共同开发新牌号聚烯烃产品,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共同开展前沿课题探索研究,共享检测平台,与吉利汽车研究院就“关于汽车智能制造、轻量化及环保安全”开展合作。目前已量产94款新材料,实现本地研发、生产、供应,助推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安全。研究院科研楼处于整体装修阶段,计划今年第三季度研究院全部投用。
二是加强异地产业协作。进一步促进北仑、大榭石化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中海油大榭石化将总投资176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落地北仑,并在3月17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成功签约。项目计划建设多套化工新材料装置,并建设服务于项目的新材料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