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2018-08-24 ​雨花经济开发区 朱洪萍
44
核心提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的投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而目前支撑制造业高速增长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低成本优势已难以维系,中美贸易摩擦也表明,传统的贸易和投资拉动模式已不可持续。此外,近几年来,劳动成本、能源成本、市场竞争价格不断的攀升,我国制造业总是处在微笑曲线当中的下巴“利润端”,利润空间及其微小,制造业企业生存压力巨大,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

我国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的缘由: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劳动力的数量优势消失殆尽,质量优势由尚未建立,再加上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劳动成本的逐渐上升。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赖以延续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依赖流水线生产、大规模制造的传统制造业必然面临困境和危机。二是多重环境制约的影响。来自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压力,内外需持续降温。在国际,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我国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以印度和东南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分流的双向挤压;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材料成本上升、房价、房租的不断上升、国内需求不足、税费负担过重、竞争环境恶劣、商务成本过高、行业产能过剩、价值链低端锁定等诱因,挤压了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制约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核心技术和营销服务的短板。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基础核心技术与创新设计能力薄弱,大多数行业缺乏核心技术,且多数企业在营销水平和产品服务领域也存在短板,总体上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制约了制造业的稳固发展。

为此,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健全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消减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以工业基础能力和制造业创新能力为核心驱动,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优质制造为主要抓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1、以营商环境推动制造业裂变。一是抑制投机泡沫经济。坚决抑制房地产等投机泡沫经济,通过挤出泡沫,抑制泡沫经济,把转移出来的社会资源,尤其是资金,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设立制造业发展扶持资金,对不同产业项目设立差别化鼓励政策,在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奖励的同时,对企业技改项目也给予奖励;政府部门积极协助企业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打通融资渠道,并建立银行信贷激励机制。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保障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员工以及消费者权益的系列法律法规,为市场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2、以人才建设夯实制造业根基。人力资源是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改革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让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改革企业退休金制度,吸引更多人才向制造业集聚;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环境。二是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培育工匠精神。大力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倡导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努力营造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氛围;围绕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培训、钻研精神奖励、创新导向激励、职业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体系,制定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大力表彰杰出技能人才,打通优秀技工的成长上升通道。四是加大人才培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精英型”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强化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建设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

3、以多元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一是推进多领域融合发展。一方面,引入先进的信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升级生产工艺、革新设计方法、重塑生产流程、开发新一代产品,以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衍生“大数据+ 制造业”、“物联网+ 制造业”“人工智能+ 制造业”等多种形态,产生“1+1>2”的效应。二是创新多元平台。充分盘活利用好各类众创空间及孵化器,重点发展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业,以孵化、研发、服务三大功能为支撑,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将制造业与“互联网+”“双创”结合,打造先进制造工业云平台,服务平台应用与企业成长所需要素相结合,包括财务支持和市场开拓,提供担保、信贷、天使投资等平台服务。三是促进制造业多样化。力促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致化、服务化、绿色化升级。其中,智能化即是运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精致化即是提升产品品质和功能;绿色化即是走“绿色制造”之路;服务化即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4、以创新发展引领制造业回归。一是打造品牌工程。把品牌提升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通过提高品牌附加值,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建立品牌评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引领转型升级的知名企业和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二是建立先进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促进我国制造业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形成引领世界发展的中国标准群,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三是立足协同创新。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汇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各方面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资源的有效汇聚和优化整合,充分释放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分领域、分层次组织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通过“政、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

5、以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一是实施产融结合。大力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之间相互融合,创新财务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利用金融租赁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二是推进智产融合。循序渐进推动智能制造,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重点行动,提高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增效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三是加强产业融合。深化分工和合作,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与支撑,使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共生共荣、互为融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