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再次明确“坚持产业立镇”,要求立足各地区比较优势,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
2016年年初以来,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吹响,全国层面已经批复第一批127个、第二批276个,共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然而,有的地方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
特色小镇是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当前,特色小镇建设正成为我国的经济新热点。热潮之下,特色小镇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学概念或者行政学概念,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特色小镇成为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引擎。
要坚持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扎实、稳妥、积极、有序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各地应把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的目标统一于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创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提高发展质量,避免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要从本地的生态、资源、环境、人文、科技优势出发,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要以创新性产业为主导,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区域产业或区域经济的自身特质,明确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建设集“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生态社区,促进特色小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让特色小镇成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助推器。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严格规划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合理划定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载体。要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创新政策激励,着力打造小镇政府、企业、市民的利益共同体,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小镇及周边居民的获得感。
互联网时代,必须确立全链思维模式,把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中。在小镇规划时紧密实现与金融、信息、旅游、传媒、工业、农业、商务、会展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力,形成新的小镇建设主流产业体系;坚持科技引领,让科技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确保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兴旺,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特色小镇成为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引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