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1月3日刊发题为《国家双创平台升级版加快成型》的报道。文章称,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创新创业重要抓手的国家孵化平台体系建设也日渐成型。2019年刚刚实施的新版《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将众创空间纳入管理,同时进行孵化服务体系升级,对单位面积孵化强度和从业人员职业化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近万家众创平台面临新的洗牌。《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我国双创平台正在加快推进包括从服务初创企业到培育新兴产业源头等在内的六个方面提升,以此形成“众创-孵化-加速-产业”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链条。
根据《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载体)是以服务大众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为宗旨,面向科技型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自有种子资金或合作的孵化资金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并提供3个资金使用案例;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其中,在孵企业使用面积(含公共服务面积)占75%以上;要拥有职业化的服务队伍,专业从事企业孵化的服务人员数量占总人数的80%以上,每10家在孵企业至少拥有1名专业从事企业孵化的服务人员和1名创业导师。
“一方面,在场地的认定标准上,将此前的两万平方米,降低到一万平方米;减少了毕业企业数量,增加了毕业企业条件,严进严出。另一方面,《办法》在服务水平、孵化绩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层面则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了‘单位面积的孵化强度’。此外,对在孵企业的科技含量也作出了要求,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和研发能力’。”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他看来,把众创空间纳入管理,旨在引导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各类孵化器的高水平创业服务,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整体来讲,‘十三五’期间就是围绕从服务初创企业到培育新兴产业源头的提升、从集聚创新要素到促进开放共享的提升、从注重综合服务能力到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从注重服务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提升、从推动国际合作到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提升、从营造局部的创新氛围到引领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提升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该知情人士透露。
事实上,随着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我国的众创平台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孵化平台近万家。其中众创空间57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4000家。而2015年上半年,我国较有规模的众创空间还不足70家。
一批发展较好的创业孵化载体,通过品牌输出或连锁经营等方式,在全国多个主要城市乃至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抢占市场。包括普天集团、北大创业训练营、阿里巴巴、腾讯、创客邦、创新工场、3W咖啡等均在全国多地布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通过经验输出推动双创服务遍布全国。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关数据显示,只有入驻率达到70%左右,众创平台才能实现盈利。而相关报告显示,中关村众创空间平均入驻率也只有60%,望京区域约为50%,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入驻率更低。面对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和单一的盈利模式,部分中小平台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众创平台洗牌在所难免,而且随着新规门槛的提高,未来万家平台都面临大考。这就要求平台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模式。”东北某孵化平台管理人士向记者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明确,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并进行动态管理。对连续2次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取消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格。
“我国孵化器行业仍存在偏重规模、服务水平不高、高成长企业培育能力不足,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孵化载体质量和效率,构建更加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处长陈晴表示。而在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看来,未来有一批机构会退出市场,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业孵化机构,一定是聚焦在某个专业领域或技术产业。
对此,科技部高新司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明确,随着我国创业孵化从点向线、面延伸,越来越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始向前端或后端延伸,有规划、有布局的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供贯穿企业发展整个生命周期的精准化、专业化服务。下一步要坚持生态优化,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把新兴技术快速、低成本、无障碍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要坚持协同发展和国际拓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使各类创新资源在自由流动中实现高效配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