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赋予机器人更强的能力,赋予它更大的作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表示。
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经过近几年的蓬勃发展,正进入一个向中高端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个关键时期的最主要命题,就是核心技术的突破。在日前举行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创新发展峰会上,赵杰指出,机器人产业必须从追求产量和低价推量,向技术驱动转型。其突破口,将是人工智能。
从火爆到降温 产业进入良性发展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持续多年的机器人热开始降温,但在赵杰看来,这却是 “好事”,降温“使业界能去除浮躁,沉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怎么办。”
降温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资本市场趋于谨慎。前几年机器人行业靠PPT,靠讲故事就能融资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恰恰是一些实体企业从市场挣到了钱,拿到了过亿元的融资。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几年机器人的发展,业界包括政府在内,对机器人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开始知道机器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产业,需要长期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支持。
可以说,从起初的大热到今天的降温,标志着产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好时期。但同时这也表明,机器人产业进入到一个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2017年开始,部分机器人企业倒闭、破产、老板跑路,到今天,产业真正进入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将会有很多机器人企业面临困境。只有具有核心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才能留下来。
第二,进口工业机器人单价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国产机器人在逐步成熟,带动国外产品开始降价,但这也提醒我们,以价格取胜的阶段可能要结束了。
第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是整个机器人产业一个重大的关口。
双重承压 AI或是核心软能力突破口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14万台机器人装机量,接近一半是进口,而且还是中高端产品,可见中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的趋势始终没有打破。
国产品牌强调要做性价比,因为首先性能不如国外品牌,所以要做低价格。但是赵杰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机器人开始,已经发生比较大的问题,这就是遇到双重压力,一方面性能比不过,另一方面成本却开始不相上下。
在零部件成本方面,机器人国产核心零部件已经趋于成熟,成本比国外低,但往往这些零部件也在给国外机器人主机厂供货,所以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不仅带动了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的降低,同时还推动了全球机器人成本的降低。
在制造成本上,国内机器人与国外相差无几,因为国外的一些机器人特别是大的机器人企业都在中国建厂,最后仅仅是管理成本的区别。
而且,核心零部件只是核心技术之一。更重要的是,现在即使用了国外的核心零部件,国产机器人在性能上也比不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是机器人的核心算法,也就是软能力。
赵杰表示,不是说很多工厂不想用国产机器人,而是不敢用。这种情况下就倒逼着我们必须走性能优先的道路。而在硬件成本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未来真正谋取高利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软能力。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了机器人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如何把人工智能有机地用到机器人上,大幅提升机器人的作业能力,拓展应用空间,将是一个新的方向。”
可喜的是,2019年是机器人转型年,我们已经看到产业有三个变化,第一是由虚向实的转变,第二是由量到质的转变,第三是由量向专的转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