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一轮促民企高质量发展政策将加码升级

   2019-06-18 ​经济参考报
28
核心提示:促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将加码升级。《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在民企纾困政策加快落地的基础上,多部门正

促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将加码升级。《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在民企纾困政策加快落地的基础上,多部门正围绕民企高质量发展展开新一轮调研,谋划一揽子促民企创新转型的重大举措,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多路“输血”。将适时启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备战科创板,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外,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意见也将酝酿出台。

民企高质量发展成为新一轮民企支持政策的重要目标。近段时间,江苏、浙江、云南、河南、湖北等多省份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意见,涵盖持续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放宽市场准入等举措。如,江苏省明确,省级部门年度采购预算总额中,专门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例力争不低于40%;云南省提出促进国企与民企合作发展,推进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当前政策更加突出针对性和落地性,特别是针对融资难、融资贵等发展难题,从金融、财税等多层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强调优化民企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扫清一些行业和地区的市场准入障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了解到,在纾困民企的同时,多部门正围绕民企高质量发展展开新一轮调研部署,谋划一揽子促民企创新转型举措,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多路“输血”民企。从中央到多部委已经频频释放了相关信号。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6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支持打造“双创”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完善股权、薪酬等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协同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表示,将积极推动优质企业和民营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鼓励对高杠杆支持实施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选择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债转股。近日由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实施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的奖补政策,适时启动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等。深交所表示,下一步将更好满足民营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而即将开启的科创板,也成为促进民企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6月11日,上海市明确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民营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广东省日前也表示将对民营企业上市和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给予奖补,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备战科创板。

此外,针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匮乏问题,记者了解到,科技部正起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不久后即将出台。科技部还联合全国工商联共同谋划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上发力,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地方上也在积极布局。上海市提出将不少于10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聚焦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民营小微企业;云南省表示将实施民营“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100户民营“小巨人”企业;实施“3个100”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

“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发展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短板,中央和地方正在多措并举引导增加创新投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近期扶持民企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开始从前期的减轻企业负担,转向注重增强民企内生发展能力与潜力,因而更为强调引导民企重视创新。“通过鼓励与支持民企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降成本、促升级、强优势,从而拓展企业盈利空间。”

不过,刘向东也指出,从整体看,目前推动民企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在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转让机制,以及激发企业主动研发投入积极性上还有不少短板。

“推进高质量发展,即推进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为驱动力的发展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民营企业形成稳定的政策和制度预期。”林致远说。

据悉,相关部门已经在抓紧研究并酝酿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意见。林致远认为,下一步有望将支持民企发展的各类措施制度化、规则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透明性和可预期性。

在刘兴国看来,未来的政策重点还在于打造竞争中立、所有制中性的市场环境,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准入、平等竞争、自由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同时引导企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努力补足约束企业发展的技术、品牌、人才等关键短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