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聚焦高新领域 “新基建”摁下快进键

   2020-03-27 中国产经新闻报
48
核心提示:2020年,“新基建”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到新高度。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

2020年,“新基建”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到新高度。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却在开年之初即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尽管目前国内疫情趋于可控,国外却开始扩散。如今,随着复工复产的节奏加快,如何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双目标,为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打下一剂强心针,就成为重中之重。

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加快“新基建”项目进度,进而夯实经济发展的“地基”,已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动能,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竞争力核心的关键所在。

高层定调展开“新基建”蓝图

据了解,区别于传统“铁公基”的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型建筑,“新基建”主要是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涉及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在以上产业链的引领与广泛延伸下,“新基建”还将囊括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产业链,触及信息传输、智慧城市、物联网、健康、医疗等众多方面。

事实上,有关“新基建”的表述,并非始于今年。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新型基础设施”概念。会议指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并强调要加快发展5G商用步伐、推动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及至2020年,在诸多因素的共振下,“新基建”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到新高度。今年1月3日,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此后,关于“新基建”领域相关的内容,在短时间内被决策层多次提及。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2次会议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为应对疫情对投资运行的影响,将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推进“新基建”是早在2019年就已经明晰了的发展方向。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的背景下,亟待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以释放国内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加速启动新一轮基建落地,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催生新机遇“新基建”开启多条赛道

若将“新基建”比作圈层,行业分析师李姝钰认为,最内核的环节由数字、信息经济所组成,即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六大支柱;第二层次则是电子化、智能化改造现有城市的传统基建设施,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项目;第三层次为城市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配套应用设施,例如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支持的充电桩、光伏、垃圾发电等;第四层次也是最外层,更多是补短板基建,如科技园区的开发、连接城市群内部的城际高速铁、轻轨等。

李姝钰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中国线上产业异常火爆;复工推迟之后,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板块持续火热。与此同时,诸多传统行业也开始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思考数字化转型。随着线上业务需求激增,自然对通信、网络、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姝钰进一步指出,2019年是5G元年;2020年,更多的相关应用将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从中长期看,数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物联网、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均以5G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可以预见,未来通信行业的投资必将走上快车道,通过基础设施带动应用繁荣,生态健全后继续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二次投入,形成良性的闭环。

除此以外,±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电的高压传输网,也是“新基建”的亮点之一。据《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测算,今年将核准剩余的2直5交共7条线路,据估算将有超千亿投资的订单等待释放。

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被称为城市群的血脉。其动力装置、轮轨的新材料应用、列车自动的运行和控制系统,都有很多的技术创新。同时,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产业链条覆盖广泛,从原材料、机械到电气设备再到公用事业和运输服务,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另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700万辆左右。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00万辆、车桩比1:1估算,约需1880万台充电桩,整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益于本轮“新基建”的启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加速投资将拉动充电设备需求显著增加,带动相关产业链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长。

互补集成“新基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需要“新基建”。过去10年,我国科研创新水平稳步提高,并在部分尖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金融院研究专员陈风认为,现今,中国经济继续向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也迈向了全球制造的中高端。在新需求的带动下,也对基础设施产生了新要求,“新基建”正切中题中之义。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也有可能遇到更多变数。这样的全球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陈风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可有效地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新基建”正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也是为以后经济的蓬勃发展夯下坚实基础。

记者梳理发现,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南京、青岛、长沙、郑州等城市发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计划或清单中,不乏城际轨道、高铁、5G基站、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的身影,“新基建”俨然成为各大城市项目规划的重点,并将其作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

陈风表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些技术赋予更多的内涵和理念,将不同的特性互补集成,可形成“点-线-面-体”层次递进的融合体系。通过对每项技术“点”的运用,依靠万物互联将其连接成“线”,并将这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达到“面”的协同,最终构建出“体”的融合空间。加速“新基建”领域的投入,筑牢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地基”,必将触发更多生产形态的变化;成就新的生产力、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的共振效,在当前大国科技竞争的大前提下,既有助于缩窄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更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坚实的基础条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