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海省科技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2015年重点改革任务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统揽,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瞩目成效,有效提升了全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把握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创建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7号),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5]144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青政[2015]80号)、《关于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5]54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关于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5]38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青政[2015]45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2015]36号)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青海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5]78号)等7项改革性文件,对全面推进各项科技改革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科学谋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水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重点围绕产业和经济发展特点,引进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努力与社会资源结合,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三是改革省级科技计划和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为着力点,建立从“种子”到“苗圃”相互衔接、不同阶段预算结构、经费匹配机制支持方式和产业指标要求等不同的符合科技成果从产生到产业化发展规律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财政为引导的新机制,真正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则的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加强全省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五是围绕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以统筹共享为基础,加快推进全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集中集约管理,促进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政策和工作格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破除创新创业的障碍,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更加紧密,成效更加显著。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一是重点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组织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找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点,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4项,总经费97293万元,省科技经费资助16480万元,项目实施后预计新增产值21.4亿元,利税4.7亿元。成功研制挤压出长度为世界第一长度的P91无缝钢管。320MWp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成功研制了新型高海拔飞艇“蓝天号”对地观测系统,实现了对青海湖流域环境的实时监测管理、分析及草地生产力的评估。研制开发了数控重型卧式车床系列、数控轧辊机床、无心车床系列、卧式加式中心、数控曲轴成套设备系列、数控花键铣床系列等12种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新产品。“青重牌”车轮车床、重型卧式车床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达到80%、60%。建设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已初步建成分离纯化技术平台和高原特色资源冻干中试平台,为优化中藏药剂型和工艺奠定了基础。二是重点围绕全省十大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实施“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组织安排科技计划项目43项,总经费4.64亿元,省科技经费资助792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85亿元。在油菜、马铃薯、青稞、蚕豆、小麦等五大类农作物高产田创制、枸杞高效栽培及水肥耦合技术应用、牦牛一年一胎繁育以及衣原体病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解决了一批农牧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项目实施后预计建立示范基地60个,培训农牧民35900人(次),新增就业9361人,带动农民增收3.43亿元,新增产值18.36亿元,净利润4.35亿元,利税1.65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