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刚满周年,这个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已露锋芒。事实上,如果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与快速推进的高铁网络建设以及5G通信并联观察,就会发现,中国构建全球最大经济湾区的进程正在加速。
早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推出之时,业界专家罗清启就曾指出,中国不是在延续历史上的“湾区”概念,而是在构建一个全球最大经济湾区。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航空网络,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效率的提高和交通成本的降低,还大大压缩了亚欧大陆的东西距离和南北距离,使得欧亚大陆这个最大的地球岛在经济地理概念中大幅度变小,中国也缩短了直达世界诸地的距离。从交通的“超导性”上说,大规模的高速交通网络使整个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海岸带国家,这也是中国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地理中成长为一个全球最大经济湾区的直接原因。
然而,仅仅实现交通超导仍不足以夯实全球最大经济湾区的砥柱,中国也在不断发掘新的动力源,汇聚而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圈的土地仅占全国2.8%,却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的经济总量。相较之下,西部地区面积约占全国三分之二,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20%左右,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在西部地区打造经济新动力源。
纵观整个西部,成渝地区最有可能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以重庆、成都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拥有1.2亿人口和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高达33.25%。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科研教育等方面,成渝地区均在西部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成渝地区已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能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从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角度来观察,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而拥有4亿人口的西部地区正是中国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成渝地区面对广阔的西部腹地,向东联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西南辐射云南、贵州,向西北连接西藏、新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撬动西部广阔内需市场的最佳支点。放眼更高维度的视角,依托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地位更加凸显,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毋庸置疑,成渝地区占据着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位置。
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业界专家罗清启所言,率先推进的5G通信让中国拥有全球最高的知识创新密度,把中国经济完全提升至一个几乎没有外围的拓扑结构中,而这个拓扑结构就是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子湾区。对中国经济来说,这个拓扑结构既是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形态,也是与之相对应的物理生产要素的管理和协同机制。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构建绝不是简单的城市集合群的重装,而是与5G所带来的拓扑结构的呼应,中国正在建设的20多个超级城市群都将是构造这一经济拓扑结构的组成部分。当巨大的生产要素洪流在中国涌现的时候,空间形式的主要任务是支撑并再创造这些要素洪流。生产要素流入流出的速度越快、成本越低,生产要素的可被创造性就最强,这就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空间形式支撑下,中国正在加速构建的全球最大经济湾区对全球经济的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