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发布会之“‘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大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举措”透露,烟台市将于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大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5%。
为实现这一目标,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介绍,未来烟台将从实施“六个突破”入手,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一是突破发展现代渔业。以提高渔业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大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引导渔业向深远海拓展、向绿色高效转型,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水产苗种年育苗量达到3600亿单位,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在160万吨,省级以上海洋牧场数量达到60处,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二是突破发展海工装备和制造业。到2025年,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处。三是突破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产业。以海洋食品、海洋酶、海藻肥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到2025年,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8家。四是突破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全面提升海水淡化产能,合理布局海水淡化建设区域。攻坚海水淡化项目工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海水淡化综合利用三大方向,打造海水淡化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50万吨以上,建成山东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的综合利用基地。五是突破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
到202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箱。六是突破发展滨海旅游业。到2025年,预计全市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到1.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1800亿元,争创各类国家级度假区、产业融合示范区2处以上,旅游品质、旅游业态、入境旅游实现新突破。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孙成列表示,将充分发挥烟台市海洋面积大、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海工装备实力强等独特优势坚持陆海统筹、提质增量、延链增效,全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坚持海陆统筹,优化海洋牧场产业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投礁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游钓型等五类特色海洋牧场。加快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打造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加快建设耕海二期现代化海上综合体,为全国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打造黄金海岸休闲渔业新亮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莱州金城4500亩现代渔业产业园、“蛤蜊小镇”贝类生态产业园和开发区“蓝色种业硅谷”,积极创建中国北方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海洋牧场创新发展。继续深化与国内涉海涉渔科研院所和高校协同合作,尽快突破人工鱼礁建造及布放、深远海增养殖新品系选育等关键技术,在病害防控、智能化网箱设备研发等方面加快成果转化。积极拓展海洋牧场平台功能,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清洁能源、5G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推动在烟台建设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和全国海洋牧场大数据中心,构建海洋牧场综合立体观测网、渔病远程诊断、渔业技术远程服务等信息平台,打造“智慧海洋牧场”。
丰富投资主体,推动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支持海洋牧场同文旅、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创建海洋牧场国家A级旅游景区,开展休闲海钓俱乐部运营试点,打造海上“田园综合体”。探索海洋牧场与新能源产业跨界融合,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
严守生态底线,培育海洋牧场绿色优品。做好传统渔业“减法”和生态修复“加法”。科学开展海洋牧场本底调查和生态评估,加大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管理,因地制宜适度实施经济型人工鱼礁和增殖苗种投放,示范推广海洋牧场鱼、贝、藻、参立体生态高效养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