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产业能级,集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企业集聚发展新高地,5月17日,由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东亚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在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杭勇主持。
会上,省政协副主席阎立致辞,他表示,东亚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制造业中心之一,中日韩三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接近40%。长期以来,江苏与日韩等东亚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2020年,江苏与日本和韩国的进出口贸易总和近1300亿美元,占江苏外贸总额的20%。截至2020年底,江苏累计设立了6532家日资企业和5895家韩资企业,已成为日韩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是江苏‘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阎立表示,江苏的高端装备产业以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为主,技术创新水平国内领先;新能源产业是江苏最具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风电、光伏发电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陈金虎表示,日本、韩国已成为常州第四、第五大贸易伙伴和重要外资来源地,累计有900多家日韩企业在常发展,一大批常州企业在日、韩投资设厂,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目前,常州产业基础雄厚,在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规模以上工业有33个。2020年,常州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工业开票销售突破1.3万亿元,工业企业数量近6万家。投资环境优越,已累计引育各类人才135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7年全省第一,拥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获中国工业大奖数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6位。
“未来,常州将依托区位优势和工业门类全、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优势,构建融合东西、联动南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建设以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为主要特征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陈金虎说。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处长梁钟巍发布江苏省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情况。他表示,“十三五”以来,江苏以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为主体的高端装备产业总体健康发展,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近13%。“十四五”时期,江苏省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将在重大装备创新上、在产业链协同上、在智能化服务化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目前,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梁钟巍表示,“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7.4万辆。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均为10万辆左右,占全国的7%。“十四五”时期,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严德群表示,常州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具有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综合成本优势突出等特点,这其中,高端装备产业是常州制造业的支柱产业,链条长、规模大、水平高,并且呈现出市场份额提升、经营效益改善、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升级加快的趋势。常州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来源于对创新引领的坚持。同时,常州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常州始终坚持把人才放在核心位置,积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打造创业优质沃土,在住房、医疗、文旅休闲、职业成长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中共盐城市大丰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房其勇表示,常盐工业园区区位条件优越、基础配套完善、产业特色鲜明、营商环境一流等优点。“十四五”期间,常盐工业园区园区将抢抓沿江产业向沿海转移及常盐深化合作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产业强基”行动,在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上求突破,努力打造产业升级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房其勇说,作为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常盐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运作,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体系。“十四五”期间,省财政继续给予园区专项资金补贴,并享有省拨专项工业用地指标和优先供应政策。园区建设涉及的地方行政规费全额减免,实行“零收费”。
常州国家高新区日韩局项目经理张宵同推介常州高新区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他表示,目前常州国家高新区已形成了以“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两特三新一现代”重点产业格局。在中日韩产业园发展建设方面,常州国家高新区主要围绕构建稳定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强高质量总部企业集聚;搭建开发合作型交流平台;培育国际化创新机制;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四个重点方向开展行动。
武进国家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刘佩录从区域优势、产业基础、营商环境三个方面对武进高新区环境投资情况进行介绍。
随后,安川(中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野真佐和、爱思开电池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皓、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丹薇、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华章进行交流发言。在会议现场,还举行了东亚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合作对接交流会项目签约仪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