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完成了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发布综合前30名和部分单项前10名经开区名单。综合排名“30强”中,浙江有3家上榜,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18位。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开发区13家,其中4家参与此次评选。对于这个成绩,应该说“不好也不坏”。
开发区是宁波最早的对外开放窗口,为宁波经济腾飞立下过“汗马功劳”。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在传统经济去产能、去杠杆,新经济异军突起的当下,踌躇满志的开发园区如何从注重数量规模扩张向注重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用新体制、新机制破解发展中的新问题?
开发区,走到了“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
4228亿元,重点开发区域撑起GDP半壁江山
上周,全国首个腾讯云产业基地在镇海投用,我市与腾讯联手共建腾讯首个“中国制造2025”工业云平台。早在两年前,宁波市政府先后与阿里巴巴、百度公司签订战略性框架合作协议。2016年,阿里巴巴全国首个特许经营的宁波大数据云基地落户慈溪,建设一个政务云、企业云、民生云集结的大数据平台。紧接着,阿里巴巴创新中心落户宁波国家高新区。去年6月,位于宁波保税区的百度云智·宁波大数据产业基地正式开业,首批15家百度系及上下游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签约入驻。至此,镇海、慈溪及国家高新区集齐了BAT三家互联网巨头的“云”产业据点,为产业转型升级积蓄能量。
自1984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迅速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开发区(园区)13家。22个省级以上重点开发区域管辖面积2746.33平方公里(其中国家或省核准核心区面积为736.2平方公里,授权托管面积为2010.13平方公里)。
“带头大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10月,是全国首批14家国家级开发区之一,面积29.6平方公里。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华东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形成临港大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光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2017年,21家重点开发区域实现GDP总量4228.1亿元,外贸进出口4584.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6.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2.9%、60.3%、65.7%和45.5%,对全市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挑战前所未有
然而,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形势下,园区经济正迎接新挑战。
进入5月,在奉化经济开发区北面,威信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老厂区的搬迁已进入尾声,大部分地面建筑已拆除,工人们忙着清运剩余设备。这曾是一家从事电器制造的外资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尽管产值不低,土地利用却颇为低效,占地323亩的厂区,厂房面积仅约10万平方米,大量土地闲置。为响应市政府提出的“亩均论英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高质量发展,奉化区斥资1.94亿元回购厂区。奉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依托当地气动产业基础,打造一个融合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功能的智能装备科技园,总投资额将超过13亿元。”。
市发改委曾经对开发区的运行现状作过一次调研。他们发现,目前,像奉化经济开发区这类存在转型需求的园区不在少数。
“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除2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外,全市还存在141个工业集聚区,‘一镇一园’甚至‘一镇多园’的现象较为普遍,乡镇工业区块发展无序,个别工业集聚区布局缺乏合理性。”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摆在眼前最主要的问题则是开发区主导产业不明晰。目前一些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时“来者都是客”,导致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同一个园区简单集聚,不同的园区有同样的主导产业。
目前,多数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中,第一主导产业为化工、纺织服装、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区县(市)级及以下工业区(集聚区)的主导产业85%集中在电工电器、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创新驱动带动示范作用不强。
“从全国范围看,我市22个重点开发区中,虽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杀入全国20强,但与国内先进开发区相比,我市总体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管理体制还不活,创新动力和招商力量有待提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坦言。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再造发展新优势当开发区依靠税收优惠、土地财政等政策支持、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渐渐变得“不合时宜”时,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破除过往的路径依赖,实现效率转换便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如何破局?
去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从国家层面加以统筹协调。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优化开发区建设促进开发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开创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新常态下,《意见》首先明确了开发区在新时期的三个功能定位: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成为本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完备的设施。
“落实到全市来看,就是要坚持产业定位,把开发区建设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技创新集聚区及改革创新试验区。”相关专家表示,以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
据悉,为鼓励地方大胆探索,《意见》从完善管理体制、促进整合优化、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做好投资促进工作和创新建设与运营模式五方面作出了部署。宁波如何对标,打造特色,推动转型,重塑自身的比较优势?
“比如明确各开发区发展方向,完善功能规划,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创建等。”专家指出,有方向地囊括尽可能多的资源要素,利用已有的开放平台,打造特色功能,实现错位发展。
对于广受诟病的开发区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意见》鼓励以国家级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开发区,对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加以清理、整合、撤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在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上,有专家建议,各开发区要以主导产业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突出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的招引,推进园区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今年初,省政府批复同意在宁海整合设立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实行省级开发区政策。经过多年的经营,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精密模具等新兴产业。目前,已拥有省示范特色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宁波模具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平台,同时,正在加快谋划宁波生物产业园产业化基地、滨海航空小镇等重要平台建设。引进了总投资20亿元的知豆电动汽车、20亿元的吉利轻量化车身、2.4亿美元的宁波奇亿金属年产23万吨超薄精密合金材料等一批优质项目,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转型升级,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重塑竞争新优势,是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重大使命。
为支持开发区转型升级,我市正在酝酿一系列举措:如在强调产业招商之外,强化开发区要素保障,推进“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同时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鼓励跨区域合作等。
“开发区的定位就是勇做改革的先行者、排头兵,下一步的转型中,还应注重外资的产出效益,要通过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价值链的跃迁,再造发展新路径。”专家表示。
链接
宁波市重点开发区一览
国家级开发区9家: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保税区、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梅山保税区、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
省级开发区13家:宁波望春工业园、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宁波鄞州工业园区、浙江奉化经济开发区、浙江象山经济开发区、浙江宁海经济开发区、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浙江鄞州经济开发区、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