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海安开发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的起步之年。今年来,全区上下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区党工委的决策部署,聚力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开启新型工业化新征程,谱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的重要意义,把全区思想行动统一起来
打造以“规模总量大、优质企业多、创新活力足、质量效益好、可持续水平高、综合竞争力强”为主要标志的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是立足区情、创造性地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特色品牌”和创新实践,是十九大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的地方化、具体化,是海安开发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求,是引领工业经济未来三至五年发展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的行动纲领,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打造产业高地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大部署。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海安开发区提出:全力打造产业高地,在十九大精神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造产业高地,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作用、良性互动,统一于以质取胜的工业发展新阶段,统一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统一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二)打造产业高地是全面顺应发展时势的战略决策。当前,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十九大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加快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海安开发区顺应时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适时提出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的战略目标,这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思维和战略创新,是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命题作出的与时俱进的有力应答。
(三)打造产业高地是深度聚焦“工业强区”战略的迫切需要。海安开发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高度重视工业,潜心研究工业,敢试敢闯、奋发进取,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持续攀高走强、争先发展。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是对“工业强区”战略在新时代的深化,必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引领全区坚持“工业强区”的战略定位,一以贯之,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走神、不懈怠。
(四)打造产业高地是高度凝聚各界意志的科学抉择。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对我区积极适应新时代、促进工业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引领作用,必将凝聚全区各方面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全力以赴搞建设,进一步做到思想上向中心对焦、精力上向工业集中、措施上向企业倾斜,形成全民创业创新、“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良好发展局面。
(五)打造产业高地是激发企业发展热情的重要措施。海安开发区工业发展近年来迈上了一个新的能级,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群体和优秀企业家。建设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必将更好地发挥我区交通枢纽、产业基础、人才资源、干部队伍、改革试点等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有效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大大增强我区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打造产业高地是营造浓厚发展氛围的必然要求。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展示了我区矢志不渝“抓工业、重工业”的决心信心、目标部署,必将吸引更多客商、专家、高校院所的热切关注,有利于全区提升“双招双引”水平、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发展氛围,推动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再上台阶。
二、目标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新型工业化再出发
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开启新型工业化新征程,重点是“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创新再推进、发展再攀高”,具体目标是:规模总量保持领先,梯度培育提档升级,有效投入持续发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要素集聚集约,绿色发展有序推进。主要举措是:
(一)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主攻智能制造,提升供给质量效益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强化智能化改造,放大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引领效应,创建省、市级智能车间,打造省级机器人产业基地。开展“三品”专项行动,强化品牌质量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实施三年培育计划,实现主要产业、重点产业知名品牌全覆盖。以“降成本”为重点,拓展企业盈利空间。
(二)突出培优育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着重抓好50亿元、100亿元以上“航母型”重特大项目的招引,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牛鼻子”作用;大力构建以现代纺织为主导产业,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为新兴产业的“一主一新”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地标性特色产业。瞄准国家战略性前沿产业在海安开发区布局的切合点,加大向上对接力度,超前谋划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新兴产业项目。
(三)突出培大扶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滚动实施新一轮“一企一策”,组织实施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深化行业单打冠军创建,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实施技术改造,争取国家行业协会支持,培育行业标杆企业;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推动企业主板上市的持续突破;实施“小升规”专项培育行动,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做特做大新兴产业,做精做专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建设长三角北翼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四)突出创新驱动,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发挥大企业持续创新、连年高速增长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力争50家以上企业进入全国细分行业前三强。组织100家以上新办科技型企业,申报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突出创新成果引进、转化,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形式;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盟建设,推动省内外高校院所融入企业创新活动,加强企业与国外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确保全年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少于10个。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供给水平,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申报、落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在创新成果应用上迈大步;围绕“产业+项目+人才”三维模式招引高端人才,加快引进国家级顶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高层次产业人才,力促高端人才集聚。
(五)突出高端平台建设,有效发挥载体功能作用。加强专业化特色园区建设,主攻核心功能,加快建设常安纺织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打造专业化、特色化、集聚化、生态化的现代产业园;抢抓供应链创新发展机遇,打造重点行业检验检测中心、产业研究院等行业功能平台;强化央企、军企对接,发挥标杆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接轨上海,开展精准化招商,围绕“一主一新”产业,深度融入上海产业链分工体系,全面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好接轨上海的“北大门”。
(六)突出企业家队伍培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正向激励,创新政企互动机制,完善精准支持政策,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充分激发企业家正能量。加强对企业家培养,开展“青年企业家传承与创新实战”专题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保障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切实加强领导,为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提供根本保障
(一)全面强化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业“第一方略”意识、战略机遇意识、区域经济争先进位决心和责任担当,加强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生产和项目要素协调保障,提高工业经济组织程度和推进水平。
(二)整合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增加工业发展特别是产业引导基金、科技创新扶持资金总量。聚焦政策资金投入的最佳环节精准发力,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用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振兴上,用到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上,用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上。强化政策资金效能监察和目标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着力破解发展要素瓶颈。放大土地、金融、用工方面的服务品牌优势,妥善化解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加快省级重大项目点供土地进程,多途径争取用地空间。深入开展“银政企携手攀新高”等活动,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完善“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劳务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
(四)切实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高园区公用工程水平,增强容载能力和集聚能力;强化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商务、购物、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软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为企业谋实招、出实策、办实事、解难事,提升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搞好“一张网”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