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 推动江苏开发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2018-10-10 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 朱洪萍
45
核心提示: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为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江苏省是全国兴办开发区时间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为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江苏省是全国兴办开发区时间较早、发展较快、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当前, 全省131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创造了全省1/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了全省4/5的进出口总额,吸纳了3/4的实际使用外资,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江苏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从宏观内部环境看,随着土地、环境、劳动力等传统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专业化于价值链中低端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从宏观外部环境看,美欧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之东南亚等一些更具低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加入到全球竞争中来,开发区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和生产阶段的原有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从微观内部管理看,部分开发区面临的体制机制短板日益凸显。例如,开发区的法律地位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并非一级行政主体,在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执法等具体工作上存在许多模糊地带,突出表现在授权不充分、行政审批系统未完全整合、审批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因此导致开发区办事环节增多、协调难度增大、行政效能降低,多数开发区仍无法实现“区内事务、区内办结”等,体制机制弊端日益显现;从微观内部发展看,目前,各开发区土地资源均趋于紧缺,此外,还普遍存在文教卫体、公共交通、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商贸服务层次偏低、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落后等问题,成为制约开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掣肘。

鉴于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宏观、微观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倒逼开发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从以往依托低端和通用生产要素实现高速度增长,转向吸引、集聚、整合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由低效行政事务性转向务实的精简高效型的“小机构、大政府”转变。应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开发区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国际化“先导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创新强省“实践区”、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和区域经济“带动区”的作用,助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秉承拥有先行先试的“特权”,借鉴上海自贸区和深圳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深耕开发区成为我省新一轮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一是建立高效管理体制。推动国家和省级层面推动的59项改革事项在江苏省开发区全部落地,大幅提升企业设立审批速度和外资项目审批效率,提升综合监管能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坚持去行政化、去社会化,大胆改革和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开发区对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明确开发区工作重点就是主抓项目、主抓经济和社会建设。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聘懂经济、商贸等开发区建设管理的人才,及时引进“新鲜血液”;通过“借、培、压、推、转”等方式,将通晓国际经济、金融、贸易、法律、技术和现代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放置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项目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以实践的形式锻炼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从而构筑起开发区经济技术人才高地;完善开发区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主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把服务开发区工作的好坏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不见面审批”改革的牵引作用,利用省内开放平台载体多的优势,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推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国际公认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以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加快推动“两业”优化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依托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加快推动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生产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新产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注重创新驱动、品牌引领,实现集约高效发展。以此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精致化、精细化和高品质化方向发展,着力提升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由“江苏制造”奋力迈向“江苏智造”“江苏创造”。二是加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引导消费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做到分类施策。例如,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趋势,大力发展金融、软件、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考量,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形态创新的角度入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大放宽养老、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外资准入力度,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土地等支持举措,形成政策撬动的“杠杆效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积极融入全球服务创新链,促进新兴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我省现代服务业在对外开放上的引领作用。

加快推动创新系统建立。一是改革人才管理运行机制。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加快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从完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的政策入手,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二是打造开发区各类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熟地”和事业平台,为创新要素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各开发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优势,立足产业基础,一方面,积极推进各类园区的标准厂房和孵化器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整合开发区内闲置库房、工业厂房等,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着力构建产学研金介政“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以创新创业为内生动力,以高密度技术、高素质人才、高价值服务为引领的创新平台发展模式,提升开发区对创新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三是积极搭建金融支持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区域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重视规范和建立信息咨询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各开发区内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风险投资机构从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出台制定相关财政措施,运用财税杠杆引导风险投资行为,保证金融活水流向园区实体经济。

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建设。为了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加快提升各开发区内生活配套服务,力促产城融合。一是制订科学规划实现融合发展。各开发区制定统一的全域产城融合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产城融合规划体系,引导重点、有序推进。如科学制订产业园区和城区的产业衔接、空间布局优化、社会文化建设、社区转型、生态建设、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和智慧发展等要素协同和协调发展规划。二是夯实产业基础引擎。秉承“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只是空壳,没有城市依托的产业不能持久”发展理念,力促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进行。加快构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链条完善、集群优势突出的专业特色园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三是促进房地产和生活服务业适度发展。增加各开发区住房供给,合理布局金融、商贸、教育、医疗、体育、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开发区商业综合体、新型邻里中心和消费品综合市场等,鼓励企业职工在园区安家落户和生活居住,为其提供舒适方便、和谐宜人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生活服务网络化、连锁化、便捷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使开发区转变成为高端创新人才云集的高地。

加快推动开放发展格局。一是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推动开发区与世界先进科技园区、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吸引海内外各类科技人才和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利用全球资源推进开发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推动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实行开放式配置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探索开放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拓展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创新合作,加大对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引资引智引技力度,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完善国际化创新生态环境,更大力度地参与国际创新竞争。三是加快培育国际竞争优势。加快促进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发挥开放型经济主力军作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率先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资企业深耕发展;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加快推动集约节约发展。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务求各园区必须走集约节约发展的路子,向用地结构要潜力,向用地强度要潜力,向用地管理要潜力。一是完善园区总体规划。针对各开发园区的功能特点,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调整和衔接,形成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各类行业、区域、项目建设等相关专题规划为辅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划体系。同时,加强集约用地宣传引导,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不断提高项目用地单位的集约节约用地意识。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按照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智能化服务思路,走“集群招商”路子,提高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和关联效益;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原则,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突出、产业集聚力强的特色产业园,同时不断强化“立体型”、“地上地下”用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扩大投资、以地入股、自主招商、依法转让、等价置换等市场调节方式,加快企业预留地、非生产用地向集约高效用地转化,实现增产、增效、不增地;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对长时间闲置的土地依法予以征缴土地闲置费或者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三是健全用地考核奖励机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探索建立用地指标分配、奖金奖励与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挂钩的考核奖励机制,对各园区集约节约用地情况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考核结构作为分配用地指标和资金、安排重大项目的依据;创新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园区用地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既要对现行公告范围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的定期评价,又要探索对园区实际管辖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和检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